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2025-08-28 20:49:1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8月28日上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两年来,教育部引导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撤销和停招6638个,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将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栾宗涛强调。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加强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是近年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中的重要内容。

栾宗涛介绍,比如面向“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教育部就打破了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应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今年布点、今年招生。另外,今年还增设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国际邮轮管理等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此外,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农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系统推进、集群实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5个教学关键要素联动改革。

“超常规学科专业布局要把握三个要点。”栾宗涛说。首先,学科专业要真正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常规工作方式日渐跟不上迭代的速度,必须有新机制解决学科专业设置在前瞻性和适应性上不足的问题。高校一定要提高站位,从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转变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大逻辑”,真正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

第二,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服务国家需求需要实打实的能力,一个新的学科并非凭空产生。这次超常规支持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就涉及多个学科,如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有这些学科基础,才能真正为新兴学科发展提供支撑。

强化体系支撑,是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的长期保证。栾宗涛指出,对于超常规布局增设的学科专业,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并且持续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推动高校真正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改革试点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前,教育部已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支持有意愿、有基础的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行性经验和可复制模式。

2025年初,复旦大学启动新世纪第三轮教育教学改革,以造就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在通气会上介绍,学校实施了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具体来说,学校以项目制运行模式,聚焦人工智能、中华文明、社会发展、前沿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依托重大科技攻关与社会发展命题,设置聚集多学科资源的博士生培养项目,打破学科专业、组织与管理壁垒,增强学科专业融合内生动力;实施专项招生计划,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定制交叉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套灵活的学籍管理和导学机制。

复旦大学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具有较高学科交叉研究和转化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校首轮选择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

航空航天领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技场。北航副校长闫晓军指出,学校构建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多学科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学科群”,在空天领域重大任务和科学问题的牵引下,推进理工融合、文工交叉、医工交叉,打造国际顶尖的航空航天学科集群和人才高地。面向未来空天领域创新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超越传统学科专业框架,构建跨学科、“课程﹣项目双螺旋”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将项目制培养模式拓展到更多学院,设置机器人、无人机、飞行汽车和运载火箭四个跨学科实验班,培养跨学科卓越人才。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