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昆:“每根成熟的玉米都是我的奖状”

2025-08-29 18:29:31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8月底的内蒙古通辽,秋阳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俯身于玉米株间,查看玉米籽粒的灌浆程度,又拿起卷尺仔细测量。“秋收时节,每根成熟的玉米都是我的奖状。”他说。

不久前,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62岁的李少昆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玉米单产要上去,密植是关键,但绝不是简单地多播点种子。”李少昆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0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临“密度低、水肥浪费、抗倒伏弱”等问题,亩产大多在千斤以下。彼时,刚接过玉米栽培研究重担的李少昆,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定下“以密植提产”的目标。

这一扎,就是二十年。他带领团队走遍东北、黄淮海、西北、西南等玉米主产区,记录了上万条数据。他们通过筛选耐密抗倒品种等手段,筑牢了密植的根基。

新疆奇台农场种植户王建国至今记得,2015年第一次试种时,看着亩株数从4000株涨到6000株,他心里直打鼓。“苗这么密,不得全蔫了?”他回忆道。可等到收获、看到亩产翻番时,他攥着李少昆的手说:“这技术,神了!”

为了让密植技术真正落地,李少昆还把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无人机“请”进了田间。导航精播让播种行距误差大大缩小,显著改善密植群体地透风透光性;滴水齐苗技术,让保苗率从约85%提升至96%以上;无人机作业使玉米籽粒饱满度提高10%。2024年,相关技术在通辽创造了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亩产945.29公斤的佳绩,让我国玉米主产区规模化种植单产首次进入“吨粮时代”。

将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变成农民手里的‘金钥匙’。”这是李少昆常对团队说的话。

2024年,全国玉米主产区遭遇洪涝、干旱灾害侵袭,他带着“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几乎全年扎在田里,足迹遍布23个省份,把技术送到了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内蒙古赤峰松山区,李少昆的“田间课堂”没有讲台,生产田就是教室,玉米苗就是教具。他穿梭于田间,手把手教农户看苗管理、滴灌施肥。一开始,有农户觉得“城里来的教授不懂种地”,可等到秋收时,看到试种地块每亩多收150公斤,农户们都说“李老师,明年还来教我们”。

在通辽,他推行“科技包县”模式,把技术手册、挂图送到农户手里,还培训了上千名“土专家”,让密植技术覆盖率超过85%。

李少昆总能在“急难时刻”出现。有一次,某地玉米因连阴雨大面积受灾。他连夜前往,冒雨钻进玉米地制定“一喷多促”方案。当地据此协调上百架无人机,在72小时内完成了数十万亩玉米的急救作业。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截至2024年底,李少昆团队的密植技术已在全国推广超1.5亿亩,亩均增产110公斤,累计带动农民增收286.5亿元。

带队播种“吨粮田”梦想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粮”是李少昆四十年科研路的“行动坐标”。从新疆奇台到内蒙古通辽,从黄淮海平原到东北黑土地,他带领团队把“吨粮田”的梦想,种在了一片又一片沃野上。

在伊犁河谷,他针对当地气候特点,优化密植技术;2024年在百万亩耕地推广该技术,使平均亩产达到1164.7公斤,让新疆也有了“吨粮田”的底气。在通辽黄金玉米带,他集成6项关键技术,助力当地实现年产200亿斤粮食的历史性跨越。相关技术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

如今,李少昆已是业界公认的专家,可他最在意的,还是农民喊他的那声“李老师”。“农户们觉得技术管用,愿意跟着学,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他说。

初秋的风里,李少昆又走进了玉米地。玉米穗擦过他的衣角,沙沙作响,似乎在讲述这位“最美志愿者”的故事。而他的身影,早已和这片丰收的田野,紧紧连在一起。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