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一项新研究揭示,压力不仅影响大脑,还会在分子层面改变心脏功能。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分子与细胞心脏病学杂志》。
这项研究聚焦于环境与社会压力因素,如噪音、拥挤和睡眠中断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重点探讨慢性心理压力如何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团队发现,仅10天的急性压力就足以引发炎症,导致心脏功能出现细微改变。他们还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一种名为NLRP3炎性小体的多蛋白复合体被激活,该复合体是炎症反应中的关键“放大器”。
团队表示,压力通过一系列细胞应激与信号通路激活这些复合体。这是科学家首次证实,环境压力可直接触发心脏细胞内的这一过程:释放出有害分子,进而促使心脏病发生。
对于保护心脏而言,改变生活方式、减轻压力固然是最佳选择,但这对生活在高污染、高噪音或高社会压力环境中的人并不容易实现。研究团队希望,基于这一机制找到可干预的体内靶点,为开发新疗法铺路。目前,他们正在深入研究慢性压力如何影响“脑—心轴”,以及压力对肠道菌群和全身化学环境的影响。未来计划与临床医生合作,将上述发现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轻心脏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