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2022年81.9亿元,2023年229.47亿元,2024年335.4亿元,2025年上半年219.6亿元……8月28日,厦门市2025新能源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在同安区举行,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显示,同安作为厦门新能源产业主要承载地,其产业产值实现连年跨越式增长,释放出当地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同安新能源产业链产值实现每年100亿级跃升,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厦门市同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桂良说,同安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持续发力,通过“四链协同”,全域发力,驱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链式思维”培育产业集群
2023年,厦门市将新型储能作为未来五大风口产业之一,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发展目标。同安区积极响应发展要求,依托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同安新城和工业集中区两大产业载体,全力打造东南新能源集聚区、厦门科学城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今年上半年,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新增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341.9亿元。
“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为载体,我们围着厦门时代、海辰储能这些‘链主’企业画圈,绘制了‘从原材料到锂电池成品’的全产业链图谱,实行‘一企一策’‘全程代办’省心服务,助推海辰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提前500多天投产、厦门时代项目‘拿地即开工’,成功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锂电池全链条优势。”周桂良介绍,同安把“链式思维”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勾勒出“核心产业筑基、关联产业赋能、衍生产业拓维”的集群蓝图,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逐步延链、补链、强链。
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2月,该公司在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成功竞得土地,计划筹建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标志宁德时代厦门生产基地在同翔高新城实质性落地,有望成为带动区域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从当年9月签约到12月顺利完成土地摘牌,项目仅用3个月便成功落地,折射出当地招大引强,在新能源集群产业布局上的高效与决
目前,该区已落地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180余个,达产后将崛起为3000亿量级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成立于2019年的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市场地位已不容小觑——客户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其中积极协调资源,引导组建厦门市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促成企业间信息、技术、市场等要素共享,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海辰储能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从而提高带动区域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同安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涵盖土地供应、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在创新链上,依托厦门科学城核心区的孵化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在产业链上,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在资金链上,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人才链上,实施精准引才政策,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
“四链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江表示,同安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正逐步成为该市新型储能产业前沿和新能源产业核心集聚区和产业链制造引擎,尤其在电池制造环节拥有显著产业优势。下一阶段,建议实施整体强链、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措施,加快完善上游供应端及下游应用环节等产业短板,进一步健全新能源产业链条。
当天,厦门市工信局发布55个新能源本地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聚焦新能源发电、绿色微电网、智慧能管、充电设施四大领域,总投资7.4亿元。厦门市工信局企业处处长梁盈鑫表示,当地正以新能源产业上下游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抓手,围绕城市更新、零碳园区等多元场景,动态谋划新能源产业发展场景机会清单,使场景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接下来将联动更多有关企业定期更新场景清单,推动技术攻关与本地订单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