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8月2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举行,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3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健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等进展符合预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预期寿命等13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突破车规级芯片、大功率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A类学科数量均实现倍增,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从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全面推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在全国率先建成投用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三级治理中心成为城市治理“大脑”,AI赋能构建地下管网、高楼消防等数字孪生系统,有效应对2024年18轮强降水和77天破纪录高温天气。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3个加速”
“十四五”以来,重庆以“416”科技创新布局厚植发展新动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健介绍,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庆创新“动力源”加速集聚,制造业“主引擎”加速发力,服务业“新动能”加速形成。
凌健介绍,重庆市布局打造了金凤、嘉陵江等4大重庆实验室,高端装备机械传动、智能汽车安全技术等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纳米时栅创造了测量的“中国精度”,海上风电机组、赛立奇单抗生物制剂、卫星互联网射频芯片等一批前沿成果加快产业化。
重庆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从380亿元增加到850亿元,投入强度从2.11%提高到2.48%;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跃居西部第一,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实现了翻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5年保持西部第一。
重庆市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新模式,以“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制造业成为重庆的“金名片”。
全市汽车产量增长超过了60%,赛力斯问界M8、M9稳居国内40万元级、50万元级车型的“销冠”;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航空风挡玻璃、核级测温材料等新材料实现了国产替代。
重庆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无人机适飞空域开放程度全国第四,成渝地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了国家队。央地合作“双向奔赴”实现了新突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总部落户重庆,国机仪表仪器、中国星网等企业陆续落地,央企在重庆新创设子公司超过300家。
重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软件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5个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重庆实施软件信息“满天星”行动计划,软件业务收入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突破了4200亿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科技研发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37万人,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超过5倍。重庆市获评全国第五、西部唯一的全球“设计之都”,建成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目前有11个、数量是在西部第二。
下一步,重庆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具有重庆辨识度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