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8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以及“‘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数字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开展。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通过数十件文物和数百张图片,呈现抗战时期科学家在兵器生产、军事装备研发、战地医疗救护、化工能源、农业水利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塑造了“科学救国”的时代群像。数字展则聚焦“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生命科学、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19项科技成就。
开展仪式上,物理学家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分享了祖父的抗战故事——在国际会议上怒斥日本侵略中国,在旧庙中带领团队研制光学仪器,支援抗战前线。不久前,颁发给严济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了严慧英手里。严慧英说:“虽然爷爷已经看不到这个奖章,但祖国和人民始终不会遗忘他。”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多年积累的史料。开展仪式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探讨了三个问题:如何记录科学家的抗战故事,科学史研究揭示科学家精神深层逻辑的方法,当代青少年为何需要了解抗战时期科学家的历史。
“最深的敬意,献给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老一代科学家,正是他们对科学的奉献、对祖国的赤诚,以毕生心血写就的传奇,为后人留下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张藜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好消息:截至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构建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并在快速射电暴起源、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FAST团队正推进FAST核心阵的实验阵建设,力争2030年前建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30年来,FAST团队把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国之重器,南仁东坚毅执着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一直激励着大家。”姜鹏说。
展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承办。同期举办了《科学群星闪耀时:抗战烽火中的科学故事》新书发布活动,以及“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学术研讨会。
(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