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水:“小木耳”唱响致富曲​

2025-09-01 11:29:1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9月初的秦岭深处,晨雾还没散尽,陕西商洛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的木耳大棚里已热闹起来。一串串乳白色的菌袋整齐地吊挂在大棚里,农户们穿梭其中,搬运菌包、悬挂菌袋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眼下正是秋季木耳的种植关键期,农户章明印指着菌袋对记者说:“以前凭经验种,一遇杂菌感染就慌神,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一个棚多挣好几千!”

柞水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也不稳定,多数农民将其作为副业来经营。2012年科技部开展帮扶工作后,为柞水木耳产业带来了转机。如今,木耳大棚角落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和CO₂浓度监测仪正不停运转,当地种植户通过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将“小木耳”变成了致富的“大产业”。

“过去咱种木耳,菌袋灭菌靠小锅炉,菌种好坏全看运气。”柞水县科技投资公司董事长汪仁宁边说边点开“木耳智慧监测系统”APP,屏幕上跳出他种植的菌包的生长记录。科技部帮扶团带来改变的不只是设备,更有“硬技术”: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的院士工作站,柞水先后引进27个适生菌种,培育出“柞水木耳 1-7 号”等7个本土良种,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达100%。

商洛市科技特派员、柞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站长张蓉记得,刚开始推广标准化种植时,不少农户犯嘀咕,“直到看到按新技术种的木耳,产量比以前高三成,大家才主动跟着学。”2024年6月,她参与的由李玉院士主持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对咱种木耳的最好认可。”张蓉说。

科技不仅让木耳长得好,还让“身价”涨得快。记者走进柞水木耳产业园,生产线正源源不断地产出木耳啤酒、木耳饼干和木耳保健品等产品。“以前一斤干木耳卖25块左右,现在我们通过科技提取出木耳多糖,再添加到啤酒里,产品的附加值就能翻倍。”产业园负责人何锦漪说。

在科技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的支持下,如今柞水县已研发出22种木耳深加工产品。更让人省心的是“后顾之忧”的解决:通过科技项目支持,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在柞水搭建了废菌包循环利用平台,探索菌渣综合利用新途径。“废菌包能转化成有机肥、制作成环保缓冲包装材料,既不污染环境,还能变废为宝。”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志说。

如今的柞水,木耳种植规模突破1亿袋,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科技部柞水帮扶团团长、柞水县委常委王书华表示,木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日益提升,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接下来我们要继续靠科技赋能提质,让秦岭深处的‘金耳朵’越结越密,依靠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破解乡村致富与振兴的密码。”王书华说。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