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载跨越:大湾区公规桥梁人的奋进之路

2025-09-01 15:21:3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通讯员 陈鲲 杨帆 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

从珠江口升起第一座跨江“长虹”,到如今跨海通道网密织串联湾区城市群;从深圳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建设热潮,到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加速成型,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规院)大桥建设者始终以技术为刃、以创新为墨、以桥梁为脉,为深圳特区45年跨越式发展、大湾区协同共生筑牢交通根基。

虎门大桥:架起经济特区“第一跨”

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正酣,珠三角东西两岸的经济联动迫切需要一条“直达动脉”。彼时,中国大跨径桥梁技术尚在起步阶段,公规院桥梁专家戴竞、王建瑶、曾宪武、郑明珠、杨高中等毅然接过虎门大桥设计重任,攻克复杂水文地质、台风频发海洋环境、设计施工经验匮乏三座大山,建成中国首座大跨径悬索桥。其主跨888米,暗合粤语“发”音的好彩头。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桥梁技术迈出跨越式一步,更让公规院在实践中积累了跨江通道设计的“原始密码”。

黄埔大桥:新世纪华南地区“第一跨”

进入21世纪,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日益凸显,东向交通压力持续攀升。2004年12月,珠江黄埔大桥开工建设,公规院团队再次挑起重担,2008年成功建成当时华南地区最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

黄埔大桥设计负责人、公规院专业总监吴明远30年如一日深耕大湾区建设,带领着年轻一代桥梁人绘就了南沙大桥、深中大桥、黄茅海通道等湾区新地标。他常说:“一个作品能得到来自四方的认可,那是桥梁设计师最大的荣幸。”

深圳湾大桥:飞架深港两地

2007年通车的深圳湾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大跨境交通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按照“一国两制”管理体制建设的大型桥梁跨界项目。

项目设计负责人刘晓东提出兼具环保与工效优势的预制拼装技术,使工程提前4个月完工。该桥有效促进了深港两地经济、物流、人员等方面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奠定坚实基础。

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该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菲迪克卓越项目大奖等众多奖项。

作为总体设计单位,公规院创新提出“桥岛隧组合结构”“半刚性沉管隧道”等关键性、突破性解决方案。大桥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提出“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建设全程。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率团队创造性设计出“半刚性”沉管隧道新结构,解决了“外海+深埋”难题。依托该项目,公规院在沉管隧道、国产软件自主研发领域培育出一批青年骨干力量。

南沙大桥:拓宽特区发展“黄金道”

2019年,南沙大桥(原称虎门二桥)顺利通车。该桥获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工程创新特等奖。

大桥设计负责人吴明远带领梅刚、陈占力等骨干力量以“不遗漏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方案”为原则,对3个大的路线走廊、几十个桥位方案进行比选,优中选优确定设计方案。

梅刚在日记里写道:“在湾区参与建设的历程占据了我设计生涯的大半时光,我在深圳特区的发展浪潮中实现了个人的快速成长,也有幸把心血留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是平凡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超级工程:织密特区联通“立体网”

深圳经济特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际,公规院青年一代桥梁设计师们接过接力棒,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中山东环香山大桥等超级工程中勇挑大梁。如今,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冰的带领下,他们正奋力推进狮子洋通道建设,为特区编织更立体的交通网络。

45年来,公规院大桥建设者在珠江口写下一部“桥梁发展史”,更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从“边陲小镇”到“创新之都”的华丽蝶变。未来,年轻一代桥梁工程师们将继续以桥为笔,在大湾区壮阔画卷上续写“交通强国”新篇章。

(公规院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