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机器人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目前它们在力量精准度和控制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机器人在拧矿泉水瓶盖的过程中会把矿泉水瓶挤压变形,而想拿起鸡蛋、蛋糕等易碎的物体,就需要换一个部件。
“当前具身智能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在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多的挑战。”在日前举办的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中,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创始人陈晓东表示,当前机器人感知的精度等仍需持续提升,执行部件的功能、响应速度与柔性亟待平衡,边缘计算的算力、能效与成本仍需优化,这些是横亘在机器人与物理世界进行顺畅信息交互的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机器人在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中存在的不灵活、用力过猛、应对失控等问题,提供与人类期望值匹配的能力和服务?与会专家围绕“攻关核心技术,灵动具身智能”主题进行了专业研讨。
发展机器人的“触觉”
当前,机器人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能力,例如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但在触觉方面仍是短板。触觉相关的关键零部件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创新创业方向之一。相关专家表示,从具身智能到接触非常复杂的场景,目前已经有十几种方案为灵巧操作来赋能。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算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机器人交互的能力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互而习得,就像通过数据驱动的办法让ChatGPT在文本方面涌现“智能”。
最近一年,机器人的“触觉”正在发展,例如能够进行古筝演奏的机器人将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模态进行了深度融合。例如,卓益得机器人展现了从端茶倒水的低阶训练到能够打乒乓球的高阶训练,银河通用则利用了数十亿级别的数据把机器人的抓取做到了极致状态。
从抓取硬物体到控制力度抓取软物体再到可以操控物体,是机器人“触觉”不断向高阶发展的路径。与会专家认为,把“触觉”模型做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围绕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持续交叉融合研究。
为机器人高阶跃升提供创新生态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智能体借助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与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从中捕获信息、解析情境,并作出精准决策。
“以农业机器人为例,选择性收获是全世界尚未攻克的机器人技术瓶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李伟表示,农业的作业环境复杂,需要机器人在识别非结构环境的同时,对多种农产品研判作业,力量控制不仅要满足作业需求还不能对果蔬等产品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李伟表示,团队通过研发刚柔耦合的采摘末端执行器,化解上述难题。团队优化机器人的手指设计,使其在完成作业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接触部位,助力采摘机器人落地应用。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其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创新与变革。当前,我国拥有较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在电机、传感器、AI芯片方面的国产化能力快速提升。2025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
业内认为,机器人之“智”,深深根植于其“体”。没有灵敏的“五官”、精健的“筋骨”,就难以实现灵动可靠的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要实现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其核心部件不可替代。
电机、传感器、AI芯片等部件自主可控、突破性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瞄准机器人“触觉”性能跃升、成本下降以及规模化应用,中国科协积极组织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此次举办的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专场,通过产业问题论证、优秀方案征集、产业对接等环节,持续发挥专家学者的前沿引领作用,促进优秀方案的带动效应,汇聚科技成果、产业需求、场景资源等要素,协同破解技术难题,提供定制化、专题化服务,助力机器人与物理世界实现深度交互。
(会议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