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真是“致癌元凶”?

2025-09-02 17:05: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宗诗涵 王小龙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6.8亿千瓦,同比增长15.7%。如今,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最近网络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流言——“楼顶装了太阳能板,整栋楼癌症高发”“光伏辐射致畸,孕妇千万要远离”。

事实上,不只是太阳能板,诸如“手机辐射致癌”“电脑辐射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癌”等传言也长期“活跃”。那么,这些说法是真是假?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联合相关专家开展了针对性实验。

太阳能板辐射微乎其微

如果想探究太阳能板是否会产生辐射,首先要弄清楚太阳能板是什么。

“太阳能板是一个通俗化的说法,它的专业名称是太阳能光伏组件,一般由光伏电池片、玻璃盖板、背板、接线盒组成。多块光伏组件组成光伏阵列,发出的直流电连接逆变器后给负荷供电或并入电网发电,构成光伏发电系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研究部主任许洪华介绍,太阳能光伏组件是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当由光子组成的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片上时,光子会穿透电池片表层、激发电子,产生电流。这种电流经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后,便可以为家庭或工业用电设备供电。“需要注意的是,太阳能光伏组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电池,它本身并不具备储电功能。”许洪华强调。

既然太阳能光伏组件仅负责发电而不储电,那么辐射又从何而来?

许洪华解释道,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流会在太阳能光伏组件中流动,带电粒子的流动必然会产生电磁波,也就是辐射,不过其辐射强度极低。除此之外,逆变器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过程中,电流及开关器件的高频通断可能会产生电磁波,但通过屏蔽设计和滤波电路等措施,其辐射强度可以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磁场辐射安全标准限值为100微特斯拉。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辐射强度究竟有多少?

许洪华和记者手持检测设备,来到实验室楼顶,实地检测此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辐射值。

“将检测设备紧贴太阳能光伏组件时,可以看到设备上显示辐射值仅约为0.02微特斯拉,与环境本底电磁辐射值相当。这说明太阳能光伏组件产生的辐射是微乎其微的。”许洪华说。

说到太阳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许洪华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与太阳能光伏组件发电截然不同,太阳能热水器是将阳光直接转化为热能,在此过程中并不产生电磁波,因此完全无需担心辐射问题。

非电离辐射不致癌

人们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是否会产生辐射呢?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海涛介绍,家用电器产生辐射的核心原理是电流变化。当电器通电工作时,其内部电路中的电流会随时间发生改变。例如,开关的闭合与断开、电机的运转、高频振荡等,都会产生交变电磁场。这种电磁场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进而形成电磁辐射。“像洗衣机、冰箱、微波炉、路由器、手机等电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辐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辐射强度都远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限值,对人体健康并无显著危害。”刘海涛说。

专家和记者也分别对电脑、冰箱、空调室外机、电烧水壶、手机等进行了辐射检测。

“将检测仪器分别贴近相关设备,可以看到,工作中的办公电脑辐射值约为0.026微特斯拉、家用冰箱辐射值约为0.08微特斯拉、空调室外机辐射值约为1.4微特斯拉、电烧水壶辐射值约为8.5微特斯拉,待机中的手机辐射值约为1.27微特斯拉,它们都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限值。虽然测试并非纯净背景实验室环境,可能存在其他电磁辐射的干扰,但测试结果足以说明问题。”许洪华介绍,人们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家用电器,无需担忧辐射安全问题。

许洪华特别强调,太阳能板、手机、家用电器产生的都是电磁辐射,而非电离辐射。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在能量、作用机制、来源及对人体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许洪华介绍。

电磁辐射的能量较低,属于非电离辐射。像太阳光、运行中的家用电器等,都是电磁辐射的常见来源。它们通过电磁波,如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红外线等传递能量,但是不会使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就好比用羽毛轻轻打你,伤害程度微乎其微。”许洪华比喻道。

不过,电离辐射的能量极高。宇宙射线中的高能部分,铀、镭、氡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X光机、CT扫描仪、放疗设备等医疗设备以及核电站等都会产生电离辐射。它们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直接破坏其化学键或分子结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就如同用棍子击打你,伤害较大。”许洪华解释。

Wi-Fi、手机、高压线、微波炉等都会产生辐射,生活中辐射似乎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常常引起大家恐慌,因为担心辐射致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命体的细胞,可以造成细胞内DNA损坏和基因突变,而导致癌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因突变。因此,能造成DNA损坏和基因突变的电离辐射才会致癌。”许洪华解释,Wi-Fi、手机、高压线及微波炉等日常设备产生的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这类辐射的能量水平极低,不会造成DNA损坏和基因突变,因此不致癌。

日常使用无需过度紧张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特定类型的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中子、α粒子、β粒子等具有明确致癌性的电离辐射类型)列为一类致癌物,将手机等无线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射频电磁场归类为2B类致癌物。

“一类致癌物是指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对人类具有致癌性的物质。而2B类致癌物指的是该物质对人类致癌性存在可疑,但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实验数据来证实。”许洪华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电磁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这更多是给使用者一个安全方面的提醒,并非认定其一定会致癌,因此大家完全不必过度紧张。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电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基本上对人体无害,但仍不宜长期处于高强度暴露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比如,避免长时间近距离靠近运行中的微波炉、电磁炉,睡觉时不要将手机放在枕边等。除此之外,购买电器时应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如具备3C认证,避免使用劣质设备。”许洪华强调。

对于会产生电离辐射的X光机、CT仪等设备,许洪华说:“只要严格遵循临床规范、不随意滥用,其产生的总体辐射剂量通常处于较低水平。当因患疾病需要进行此类检查以明确诊断,或需通过放射治疗控制病情时,不必因担忧辐射风险而拒绝。从健康获益与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来看,及时接受必要的医疗干预所带来的病情诊断价值或治疗效果,远大于辐射本身的微小风险。”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