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葡萄产业里的“科技密码”

2025-09-02 20:13: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崔学斌

9月初,在江西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葡萄架下,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凭借“天然无籽、早熟10—15天”的特质,“观巢春早”正悄然改写南方鲜食葡萄市场的格局。

这背后,是新余市科技局组织,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宜春学院、新余市细牙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同实施的“设施葡萄提质增效技术的集成与推广”项目结出的硕果。该项目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赣鄱大地描绘出一幅设施农业振兴的动人画卷,让曾经的“小特产”逐渐成长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种源创新揉入技术集成

“品种是产业的根基。”这是新余市园区果业省级特派团团长周坚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个观点。

周坚介绍,团队践行“三个一批”育种策略,彻底改变了南方设施葡萄“跟风种”“品种同质化严重”“上市期集中”的困境。团队精准引进“天工墨玉”“南太湖特早”“夏黑”等10余个优新品种,巧妙填补了市场空当;团队还聚焦自主选育,从田间发现的“夏黑”芽变优株中,历经8年精心培育,成功推出“观巢春早”这一“江西造”新品种。

“‘观巢春早’太‘懂事’了,5月下旬就成熟,比‘夏黑’早10天以上,甜度能到18度。”新余市细牙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细牙算起账来喜上眉梢,“每亩产3000斤,地头价每斤15元,比普通品种多赚近万元。”

如今,江西设施葡萄品种已达21个,品种结构合理,上市期从6月初延至10月中旬,形成“早中晚”梯次供应,彻底告别了“扎堆上市”的难题。技术的集成让葡萄种植从“凭经验”转向“靠标准”。

“花前留4—5片叶摘芯,叶片间距15—20厘米,光照足了,着色才匀。”在吉安横江葡萄基地,江西省科技特派员李晓鹏现场示范的精细化管理技术,让果农们茅塞顿开。

项目团队构建起一套南方特色高效栽培体系:在促早栽培上,通过多层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让葡萄提前20—30天成熟。在绿色防控上,推广设施避雨、控水栽培、酸性电解水防病等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16%;在标准化生产上,制定《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应用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让“零散经验”变成“规范流程”。

“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按规程走,每亩少用20斤化肥,葡萄甜度还提高1.5度。”吉安县种植户王建国的切身体验,正是技术标准化带来效益提升的生动印证。依托10个核心示范基地,这些技术通过江西农技推广“四百行动”辐射全省,培训49万人次,让“技术红利”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人背肩扛”迈向“机械代劳”

智能赋能让设施葡萄种植从“人背肩扛”迈向“机械代劳”,极大地破解了农业用工难题。

“这台开沟施肥机太神了。30公分深沟,有机肥与红土混得匀匀的,10亩地1个人2小时就干完了。”在新余葡萄基地,新余市园区果业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农机企业研发的多功能果园管理机械,让果农们啧啧称奇。针对南方丘陵地形和设施大棚狭小空间的特点,项目团队研发出开沟施肥回填一体机、植保喷雾机等8项专利装备。这些设备实现了“一机多用”——换个配件就能旋耕、除草、喷药。

机械化作业不仅让人工成本降低30%—40%,作业效率提升5倍,更有效解决了“年轻人不愿干、老年人干不动”的用工困境。

如今,江西丘陵地区设施鲜食葡萄机械化模式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已在70余个县市推广应用。在南昌、宜春等地的连栋大棚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光水肥。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就能一键调控,让“会说话的葡萄”精准“告诉”人们何时喝水、何时“吃饭”,智慧农业的图景在这里生动铺展。生态循环则让产业从“单一种植”走向“种养双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葡萄架下养鸡,鸡粪肥葡萄,一年少用3次农药,鸡还能卖钱。”新余市“葡鸡模式”示范户王小春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每亩养20只“三强一弱”(野外生存、觅食、抗病能力强,飞行能力弱)鸡种,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还能额外增收3000元。

周坚介绍,这种“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模式,是项目推动绿色发展的点睛之笔:鸡粪经腐熟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鸡啄食害虫,降低了对农药的依赖。葡萄叶遮阳,又为鸡提供了凉爽的生长环境。据测算,“葡鸡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葡萄商品果率达92%,真正实现了“一亩地两份收”。

“小特产”蝶变为“大产业”

如今,江西设施葡萄产业已从“小特产”蝶变为“大产业”,硕果满枝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带来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14万亩,产值超15亿元。“巨峰”“夏黑”等优质品种成功打入长三角高端市场,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葡萄基地,更是成为江西地区设施葡萄的“标杆”。其中直径41公分、挂果783串的“葡萄树王”,更是科技力量的生动见证。

“科技让葡萄变‘金果’,我们村30户种葡萄,年均增收8万元。”吉安县果农郭永兰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科技兴农的鲜活注脚。

从种源创新到技术集成,从智能装备到生态循环,江西设施葡萄产业的提质增效之路,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它不仅让农民的收入节节攀升,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余市科技局局长胡蓉表示:“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江西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多丰收故事,让科技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多硕果。”胡蓉说。

(新余市科技局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