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近日,记者从国家科技特派团布拖团绒毛用羊产业组获悉,今年5月至8月,该团聚焦四川凉山州布拖黑绵羊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在布拖黑绵羊原种场正式启动专项研究,并围绕断奶羔羊育肥性能与肉质品质展开系统性试验,旨在破解当地绵羊养殖中“育肥方式不优、产业参数缺失”的痛点,为布拖黑绵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据悉,此次研究以“探索最佳育肥方式”为核心目标,创新性设置三种差异化饲养方案开展对比试验。试验过程中,科研人员每日记录羔羊采食量、体重变化,定期监测羔羊健康状况,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历经近4个月的精心培育,8月30日,研究团队顺利完成所有试验羔羊的屠宰测定与样品采集工作。
现场科研人员介绍,此次屠宰测定数据将重点用于对比三种饲养方式下羔羊的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与产肉性能,而肉质样品则会通过专业仪器检测pH值、肉色、嫩度、脂肪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而明确饲养方式对羊肉口感、营养的具体影响。
记者了解到,布拖黑绵羊作为当地特色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嫩等优势,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养殖技术粗放、育肥模式不规范,产业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国家科技特派团布拖团绒毛用羊产业组此次开展的专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布拖黑绵羊不同育肥方式对比研究的空白,更为后续制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研究已进入数据分析与样品检测阶段。接下来,科研团队将对屠宰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精准对比三种育肥方式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测,深入剖析饲养方式对羊肉风味物质、营养成分的影响机制。待研究成果落地后,将形成一套适配布拖当地生态条件与养殖实际的黑绵羊最佳育肥方案,助力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推动布拖黑绵羊从“地方品种”向“产业优势”转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