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赵国钰 戴锦镕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鹤立镇中心大街,一口直径0.8米的枯井默默诉说着1933年的血色秋天。原日军宪兵队后院的这口井,吞噬了12位战士的生命。其中一位,是来自朝鲜的裴治云,彼时的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
“铮铮铁骨铸就丰碑,十二烈士名留青史。”枯井旁的彩绘墙还原了当年景象。彩绘墙上,浓眉虬髯的便是裴治云。
裴治云1893年出生于朝鲜一个贫农家庭。1920年,他流亡中国东北。1928年,他与中共地下党员金志刚(即崔庸健)相遇,在革命思想启蒙下投身农民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迅速投身抗日斗争,因领导才能突出,1932年出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
他不足四十岁就留出很长的胡须,人们都称他“裴大胡子”“老裴头”。汤原县档案局(馆)长缴东池说:“经过他和其他同志的不断努力,汤原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全县地下党组织已有党员上百名。”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裴治云和其他同志积极创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一方面以化装秧歌队的形式深入村屯扩大党的抗日政策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动员党员捐款购买武器。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筹备,全县党员集资购买了10余支长短枪。1932年10月10日,40余名党员集合于汤原城北半截河村,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中队。1933年,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组织的反日义勇军进攻县城,惊动了日伪当局,日伪军大肆搜捕抗日志士。1933年9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被叛徒出卖,随后裴治云等同志被捕。
关押期间,以裴治云为首的12名同志,受尽敌人酷刑的折磨。“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屈服,用生命保护了躲在村外的我们。”时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金成刚的女儿李在德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最终,无计可施的日军将12人活埋于枯井之中。
裴治云这位朝鲜籍的中共党员,把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后来,山里大批隐蔽的同志重整旗鼓,再次组建起抗日武装,对侵华日军给予了沉重打击。这支队伍逐渐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新中国成立后,汤原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8月在烈士英勇就义的枯井遗址旁,竖起一座纪念碑,向每一位前来瞻仰的参观者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如今,在这片浸润着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上,12位烈士的精神印记处处可寻。在汤原县鹤立镇,一座烈士就义群像雕塑默默矗立。其中,裴治云标志性的“大胡子”格外醒目。他双手戴着镣铐,目光如炬、神色坚毅,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作为革命老区,汤原县辖区内纪念抗联英烈的纪念碑、雕塑多达35处。汤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范成龙说:“这些纪念设施于2022年全部完成修缮,每一处红色印记都得到妥善守护。”
依托红色印记,汤原县大力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云端党课”、红色宣讲团、遗址参观等特色教育活动,让24所中小学的9000余名师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接受精神洗礼。松花江水奔流不息,在汤原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裴治云等12位烈士的精神,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