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铸剑护国 今朝见证辉煌——科技工作者眼中九三阅兵的感人瞬间

2025-09-04 11:32:4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编者按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阅兵仪式上,整齐的方队、先进的装备、恢宏的气势,令无数中华儿女倍感自豪与震撼。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详解硬核方(梯)队的武器装备亮点,并邀请科技工作者讲述阅兵中令他们动容的瞬间,再现荣耀背后的故事。

威武列阵,这些队伍很硬核!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向全世界展示我军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次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其中,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这些方(梯)队中有不少武器装备是首次亮相。

车轮滚滚势若奔雷

伴随着雄壮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地面突击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作为陆军地面突击力量的新一代装甲装备,受阅的99B坦克、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尽显机动夺要、攻坚突破的强大战力。地面突击方队以陆军某旅为主体组建。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开始,该方队始终以箭形方阵走在装备方队最前列。

无人战车狂飙突进,车轮滚滚势若奔雷。阵阵欢呼声中,无人作战群三个方队接受检阅。率先出场的陆上无人作战方队携侦打突击、扫雷排爆、班组支援等无人战车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些无人战车可远程操控、自主行动、灵活编组,实现陆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此次受阅的装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进行编组,为作战行动提供有力支援。

战鹰出击叱咤海空

万众瞩目中,海上作战群接受检阅。率先登场的是海上作战群的“排头兵”——舰载防空武器方队。四型受阅装备构成远近衔接、立体对空防御体系。位列其中的舰载激光武器甫一亮相,蓝玻璃“大眼睛”的科幻造型瞬间吸引了公众目光。

鹰击出鞘,叱咤海空。滚滚铁流之中,反舰导弹方队驶入人们视野。方队由鹰击-15导弹和鹰击-19、鹰击-17、鹰击-20高超声速导弹编成。这四型反舰导弹可部署在舰载机、水面舰艇、潜艇等多种平台,射程远、速度快、毁伤强,是打击海上之敌的“利器”。舰载机是航母编队的“尖刀”,是海军转型建设的“急先锋”。此次受阅的舰载机梯队由歼-15DH、歼-15DT、歼-35和歼-15T四型战机组成,编成两个楔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这是四型舰载机首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一同亮相。

阅兵阅器,更阅胜战能力。这次阅兵,突出实战标准、紧盯联合要求,通过阅兵训练助推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提高。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阅兵指挥机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徐贵忠所言,阅兵训练把各方向、各领域军兵种力量结合在一起,统一指挥、统一训练、统一管理、统一保障,通过米秒级的行动强化部队的指挥运行、信息融合与战术协同,强化号令意识、协同纪律和作风养成,进一步夯实了部队的联合素养。

填补技术空白 成就“玉龙”腾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主任 尹泽勇

我生于1945年,也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作为一名“80后”军工人,我有幸在现场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的徒步方队,威风凛凛、装备精良的装备方队,天安门广场上放飞的和平鸽与气球……每一个场面都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打心底为祖国感到自豪。

最令我激动的瞬间是空中梯队呼啸穿云的时刻。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心”推动下,空中梯队震撼苍穹,我的目光不由自主追随它们。当空中护旗梯队的“武直十”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作为“武直十”的心脏——“玉龙”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我无比激动。

在我国航空发动机谱系中,“玉龙”率先打破了国外对先进发动机技术及产品的封锁,也凝结了我和众多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者的心血。39岁那年,我开始研制“玉龙”。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我和团队决心做到最好,突破了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和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等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技术。

多少个无眠之夜,换来如今“玉龙”腾飞!我也立下继续创新、继续奋斗的誓言,愿与年轻同志们一起,让我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此次阅兵不仅是对人民军队战无不胜实力的检阅,也是对我们航发人多年来默默耕耘、砥砺前行的肯定。那一队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国家战斗力的象征,也是我们航发人心血的结晶。它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奋斗,承载着航发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航发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将始终牢记“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神圣使命,持续发扬“脚踏实地、自主自立、执著坚守、志在超越”的“玉龙”精神,在自主创新发展路上不断奋勇前进。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坚韧的创新精神,为强军胜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打造“镇海神兵” 捍卫水下国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德森

作为一名水声领域科研“老兵”,9月3日,我守在电视机屏幕前,全程观看了阅兵。当那一幕幕壮观的场景透过镜头展现在眼前,我心中的激动与自豪难以言表。

在众多令人瞩目的装备中,那些与水声探测、水下作战相关的新型水雷、鱼雷等“镇海神兵”,令我倍感亲切。它们的亮相,宛如一束束穿透深海的光束,照亮了我国水下作战力量的崭新征程。看到它们以如此昂扬的姿态接受检阅,我深知,这是我国水声领域技术突破与实力提升的有力见证,是我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固基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车检阅受阅部队时,他的亲切问候振奋军心,那是对全体受阅官兵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国国防力量建设的强大鼓舞。看着官兵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接受检阅,我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更加坚定了为国防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不仅是对全体官兵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我们全体科研工作者的激励。

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必将在未来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们的军队必将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道路上续写更加恢宏的史诗。

继承优良传统 续写父辈荣光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之子、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 于 辛

9月3日,我以“两弹一星”元勋后代的身份,受邀到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仪式。上一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我曾身处群众游行的“致敬”方阵,手捧父亲于敏的照片,坐在礼宾车内,驶过天安门广场。

每一次参加这样的盛会,我都能深切感到,祖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奉献者。

当8万羽和平鸽和8万只彩色气球同时腾空,天安门广场响起《歌唱祖国》时,我也忍不住跟着哼唱了起来。

在歌声中,我又想到了我的父辈们。

他们热爱祖国,在艰苦环境里无私奉献、不懈求索。我的父亲于敏将一辈子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他从小就抱有“科学救国”的信念。工作后,两次根据国家需要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基础理论研究,转投国防事业,研制出氢弹、中子弹等,始终奋战在国防技术最前沿。

父亲研究武器,但他更热爱和平;他研制核武器这样的“杀手锏”,但并不希望真正用上它们,甚至赞成销毁它们。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记者问他:“销毁核武器岂不销毁了您的毕生心血?”父亲说,这种事怎么能从个人角度考虑,这是事关民族、国家、人类的大事,其他都无所谓。研究武器,也是为了最终的和平。

如果父亲能看到如今的景象,一定会感到无比高兴。他高兴的,不仅是国防事业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更是年轻一代国防科研工作者成长起来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父亲一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国防事业,为国家作贡献。

带着父辈们的希冀,我们会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为祖国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护航钢铁舰船 驶向深海大洋

武汉理工大学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与邮轮游艇研究中心副主任 孔祥韶

9月3日,当海上无人作战方队以磅礴气势庄严通过天安门广场,作为一名船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思绪万千。这些智能装备,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海洋装备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这些大国重器不仅是国防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有力见证。

透过它们,我仿佛看到了在实验室里彻夜奋战的无数身影、被反复验证的试验测试数据曲线、造船厂里焊花飞溅的忙碌场景。犹记得,在某型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团队连续奋战数月,反复验证数据、调整方案,最终保障了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从动力系统到智能控制,从深海探测到极地航行,每一个突破都充满挑战。但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系统思维和扎实研究,攻克一个个难题。

装备建设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接力长跑,需要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积累。我们必须把握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让每一艘舰船都成为经得起时间与风浪考验的典范。

随着福建舰即将完成全面配置,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这不仅是国家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的体现,也为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深知,我们是为中华民族走向深蓝的梦想夯实根基。

未来,我将带领团队在船舶设计、工艺优化与系统集成中不断追求卓越,以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回应时代召唤,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船舶力量”。

追求极致匠心 守护和平梦想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叶 辉

以前从电视上看阅兵,我只敢看徒步方队,武器装备出现的时候会躲出去,因为太激动了会掉眼泪,但又不想被人发现。

9月3日,第一次在现场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大国重器亮相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我的心仿佛与发动机同步跳动,激动和自豪无以言表。

这份激动,源于我们付出的汗水与青春终于化作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这份光荣,属于每一位为此默默奉献、砥砺攻坚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名军工科技工作者,我对“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深有感悟,这句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力量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力量的增强,意味着我们维护自身和平稳定的能力更强,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钱学森曾说过,无剑可用和手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我们的实力每提高一点,为的是让腰杆子更硬,更能维护世界和平。

我所在的研磨领域,其进步往往静默无声,不像研发新型导弹、新型火箭那样引人瞩目,但它决定了导弹和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未来,我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继续追求极致的精度、极致的均匀和极致的完美,让每一个精度都能达到极限,让每一个零件都能承受极限的考验,让每一寸表面都无懈可击!

铸就大国重器 传承“精神血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刘 争

9月3日,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席上,当第一声礼炮划破长空,我下意识攥紧了手中的观礼证——这份印着烫金字样的凭证,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像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当装备方队沿着长安街缓缓前行,那些凝聚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大国重器,让我倍感骄傲。当国产新型战机编队以“米秒不差”的精度掠过天际,当承载着尖端科技的导弹方队缓缓驶过,我仿佛看到了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看到了火箭发射架下无数双紧盯数据的眼睛。记得当年参与一次火箭零件产品研发时,团队曾连续数月攻坚克难,只为突破一个关键技术瓶颈。在阅兵场上看到这些凝结着中国智慧的装备,我更加明白: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件国防装备的进步,都是无数人“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坚守换来的。

更让我动容的是阅兵中展现的“精神血脉”。这“精神血脉”是受阅官兵“不怕苦、不怕累”的钢铁意志,是科研工作者“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的创新勇气,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

阅兵结束后,我久久伫立在广场上,耳边仍回响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作为一名航天人,这场阅兵让我更加坚定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未来,我将把阅兵场上感受到的力量带回工作岗位,带领团队在航天技术研发中精益求精,用更精准的发射、更先进的技术,为国防建设、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这场阅兵让我看到,无数平凡人正在用不平凡的坚守,托举起强国梦、强军梦。而我愿与千千万万奋斗者一道,向着更遥远的深空、更强大的中国,坚定前行。

踏响铿锵步伐 书写创新华章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李偲嘉

当最后一步正步落下,整齐的脚步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作为一名民兵方队的队员,我光荣地参加了9月3日的阅兵仪式。这份荣耀,我会铭记一生。

当我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向天安门广场,我心中只有满满的自豪。我看到了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呐喊声。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这是对我们艰苦训练的认可,也是对中国军人的敬重。

我想起曾经在部队的日子,也想起如今奋战在航天一线的时光。无论是手握钢枪,还是操纵精密的装调工具,我们都是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抗战时期的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如今我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坚守和努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80年前,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坚定信念,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如今,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致敬,告诉他们,山河已无恙,盛世如他们所愿。

这次阅兵是我人生中最璀璨的记忆,它将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回到航天装调岗位后,我会把在阅兵训练中培养的坚韧、专注和团队精神融入工作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奋斗终身。

见证装备升级 扛起使命担当

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某研究所 周良生

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当后装保障群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我激动万分!

我军后勤保障装备从初创时期的人背肩扛到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再到今日自主研制、技术超越,其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作战效能显著提升。作为一名军队后勤装备领域的科研人员,能亲眼见证我军装备从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作战能力不断攀升,我倍感骄傲和自豪。特别是看着曾经为之刻苦攻关的装备走上阅兵场,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此次阅兵展现了我军近年来装备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多款信息化保障装备亮相,表明其已成为我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我军的指挥控制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对抗能力。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艇等多种无人化装备亮相,表明无人化装备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装备的应用将减少战场伤亡,提高作战的隐蔽性、灵活性,以装备的可消耗性获取战场优势。后勤支援、装备维修、野战救治、油料保障等多型装备,遵循信息主导、精兵作战、体系支撑、联合制胜的方针,呈现了全要素、体系性、实战化特点。

9月3日这一天,我感到紧张、激动和自豪,同时愈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要牢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锚定目标、实干争先,时刻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倡导“用行动说话、用效果说话”的实干作风,抢抓改革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用铁肩膀扛起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骆香茹 杨思晨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