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近期,多个国家发布的相关专业指南指出,刷牙后用清水漱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并且可能不利于保护牙齿。比如,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官网有“刷牙后不要立即漱口”的建议;加拿大牙科协会同样建议人们刷牙后吐掉牙膏但不漱口。多国权威机构的“集体改口”,让“刷牙后漱口”这一看似日常的护牙细节瞬间成为焦点,也让公众产生诸多疑问:刷牙后究竟该不该漱口?若不漱口,牙膏残留会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口腔科主任雷涛。
不漱口护牙的关键是留住牙膏中的“护牙主力”
“很多人认为,只有漱口后清除口腔内的牙膏残留才算是对牙齿最好的保护,其实这是对刷牙的一种误解。”雷涛表示,判断刷牙后是否应当漱口,关键是看所使用的牙膏中是否含有“氟”成分。
雷涛解释道,氟是牙膏中真正能起到护牙作用的核心成分,它就像给牙齿刷上一层透明的“保护甲”,需要在牙面附着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有实验数据显示,刷完牙后立刻漱口,会将牙面上的氟大量冲掉,30分钟内牙面残留的氟含量仅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而若不漱口,氟能稳定地附着在牙面上,持续为牙齿“加固”半小时,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蛀牙。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牙膏主要分为含氟牙膏、低氟或儿童牙膏以及无氟牙膏三类。含氟牙膏的包装成分表中,往往会标注“氟化钠”“单氟磷酸钠”;低氟或儿童牙膏的含氟量约500ppm,即每1千克牙膏中含氟约0.5毫克。在使用上述两种牙膏刷牙后不漱口,可有效护牙。而无氟牙膏本身不含氟,因此使用无氟牙膏刷牙后是否漱口,仅会影响口腔内牙膏泡沫的残留情况,并不会对防蛀效果产生实质影响。
牙膏残留安全吗?成分解析消除顾虑
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后不漱口,会不会把氟吃进肚子里导致中毒?牙膏里的其他成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针对这些疑问,雷涛从成分剂量和安全性角度进行了详细解读。
雷涛表示,从氟的摄入量来看,成年人单次刷牙所用牙膏量约为一粒花生大小,含氟量不到0.5毫克,而成年人氟摄入的安全上限为5毫克,这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吞掉一整管牙膏,氟摄入量才会超标;3-6岁儿童刷牙一般使用“豌豆粒”大小的牙膏量,即便将这些牙膏全部吞入腹中,摄入量也仅为安全线的1/20。因此,雷涛认为,只要使用的是正规含氟牙膏,并且严格控制牙膏用量,刷牙后不漱口也并不会导致氟中毒。
除氟之外,牙膏中还含有摩擦剂、保湿剂、发泡剂、香料以及防腐剂等成分。二氧化硅、碳酸钙是常见的摩擦剂,硬度在5至6莫氏,与牙釉质硬度接近,既能有效磨去牙菌斑,又不会损伤牙齿,微量吞服后会像沙子一样经肠道排出体外;甘油、山梨醇等保湿剂是防止牙膏膏体干裂的关键,属于食品级添加剂,一支牙膏的甘油含量仅相当于3颗软糖,即使进入人体,也可被肝脏正常代谢;苯甲酸钠、羟苯甲酯等防腐剂,在牙膏中的浓度往往低于0.1%,低于一瓶汽水的防腐剂含量。因此,牙膏中的摩擦剂、保湿剂以及防腐剂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牙膏中的月桂醇硫酸酯钠SLS等发泡剂,能帮助清除口腔油脂,但对极少数敏感人群来说,使用含此成分的牙膏后不漱口,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雷涛建议,敏感人群可选择含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或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SCI)的低泡牙膏。牙膏中的薄荷醇、薄荷油等香料类物质,会带来辛辣口感,刺激三叉神经,但不适感一般在30分钟后消退。雷涛表示,若实在难以忍受,使用者可在30分钟后抿一小口水,去除异味的同时,也不会过多冲掉牙面上的氟。
科学刷牙有讲究 不同人群不同选择
如何更好地掌握科学刷牙方法?雷涛建议,人们在使用含氟牙膏时,要按照正确方式刷牙2分钟,再吐掉口腔内的牙膏泡沫,闭嘴轻轻咳嗽将口腔内残留的少量泡沫带出。同时,在刷牙后的30分钟内,尽量不要进食或饮水,让氟能充分在牙面发挥作用。
针对特殊人群,如生活在高氟地区或已出现氟斑牙的儿童,应使用氟含量为500ppm的低氟牙膏,并且刷牙后需要彻底漱口;而正在进行牙齿正畸的人群、孕妇以及老年人,则无需改变“刷牙后不漱口”的操作步骤,只需选择超软毛的牙刷,避免损伤牙龈和牙齿;对于有吞咽障碍的儿童,家长可使用湿纱布为其擦拭牙齿,或选择无氟牙膏,确保使用安全。
此外,漱口水的使用是否科学也会影响牙齿健康。雷涛建议,漱口水应与刷牙间隔30分钟使用,避免漱口水冲掉牙面上的氟;若使用的漱口水含酒精或强效杀菌剂,建议在睡前单独使用,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雷涛最后提醒,在“使用含氟牙膏+控制正确用量”这一前提下,刷牙后不立即漱口是一项低风险且有充分循证依据的护牙方法,更是对牙齿的一次“氟SPA”。并且,牙膏中其余成分的残留量远低于食品级安全风险值,敏感人群只需避开含月桂醇硫酸酯钠(SLS)的牙膏即可,无需过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