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铸魂赋能  云大学子“三下乡”收获多多

2025-09-04 11:52: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9月4日从云南大学获悉,近期该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科技铸魂,纳米赋能”社会实践团赴普洱、西双版纳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以科技为纽带,将民族产业创新、非遗传承与青少年科普深度融合,在滇南边陲描绘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发展新图景。

在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实践团将“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酶”技术应用于普洱茶加工,可大幅缩短陈化时间;用“纤维素纳米纤维-蒙脱石复合膜”可使茶叶包装阻湿性能显著提升。在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圃,团队计划部署纳米植物电子智能监测系统,为古茶树虫害追踪与生长环境调控提供科技支撑。“用上新材料,就像给老手艺插上了翅膀。”一位团队成员在实验日志中写道。

走进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公司,队员们发现佤味牛皮因与苤菜根同存导致保质期极短,随即提出“分区包装”和“纳米杀菌材料改进包装”方案;在普洱咖啡种植基地,傣族、拉祜族咖农手把手传授栽培技巧,队员们在田间地头探讨智慧咖啡种植的可能性,建议通过纳米传感器实现土壤墒情与养分的精准监测。

非遗传承现场也成了科技转化的实验室。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植物印染傣布技艺传习所,团队尝试用新型固色纳米材料提升植物染料的耐光性与耐洗性;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通过改良泥料孔隙率和致密度,使传统傣陶的韧性提升30%。走访傣族、佤族、拉祜族织锦工坊时,针对手工织锦普遍存在的褪色问题,队员们设计出纳米涂层保护方案,让千年纹样焕发新生。“年轻人用科学方法,为我们解决祖辈留下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玉儿甩说。

在澜沧一中、西盟一中的科普课堂上,万艳芬教授团队用“导电凝胶”“盐水发电”等趣味实验,揭开纳米世界的神秘面纱。学生们通过梦想记录册写下“用科技守护家乡茶园”“让佤族织锦走向世界”等心愿。实践团还赴思茅革命烈士陵园,在汉、傣、彝等多民族先烈墓碑前重温红色记忆,将民族团结精神融入科技助农实践。

此次活动中,云大学子形成了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并与多家民企达成合作意向。青年学子在实践与创新中,用科技搭起了连接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桥梁。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