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近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期举办纳米科技产业论坛及展览。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代表齐聚,共探纳米技术产业化路径,河南济源首次以系统化、集群化形象亮相,展现出成为中国纳米产业第三大集聚区的强劲势头。
会上,《中国纳米科技产业白皮书(2025)》发布。其显示,2000年至2025年全球纳米技术专利授权超107.8万件,中国以46.4万件占比43%居世界首位,中国科学院以2.34万件专利成全球最大专利权人。国内纳米专利转让与许可率突破8%,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稳步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指出,纳米科技是推动绿色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突破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融合正改变其研究与产业范式。
作为全国纳米材料产业新兴代表,济源示范区代表团以“小纳米、大产业”为主题参展。济源将纳米材料产业作为转型突破口,融入河南“7+28+N”现代产业链体系,创新构建“中试—孵化—产业化”三级梯度载体,配套“链长制+专班”服务机制,化解项目落地难题。目前园区已吸引二十余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覆盖纳米改性橡胶等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瓶颈,济源中试基地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拓展资金渠道,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支持。其纳米材料产业园作为全国唯一布局于省级化工园区的同类基地,建有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40%以上,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全链条、低成本、闭环式”产业环境。
2024年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居河南省前列。如今,济源已跻身中国纳米材料产业重要一极,与苏州、广州形成南北协同格局,为中国纳米产业化注入新活力。
(科技日报记者华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