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与风雨赛跑的人

2025-09-04 21:53: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见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时,他刚刚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气象保障工作。尽管略显疲惫,但一提起防汛预报,他的眼睛立刻焕发出神采。

7月23日,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异常繁忙。作为值班首席,孙军格外紧张——北有强降雨,南有台风,此次天气过程形势不能小觑。他久久地注视着电脑屏幕,手中的标记笔在京津冀区域画了一个醒目的红色圆圈。“这里,明天将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可能突破极值。”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这已是孙军连续多天坚守在防汛预报一线。

第二天,华北北部迎来新一轮强降雨过程。孙军和团队提前72小时准确预测出暴雨落区和强度,并将最大降雨量提至300毫米左右,为京津冀地区人员转移和水库调度争取了宝贵时间。

“预报员就像与风雨赛跑的人。”孙军说,“我们跑得快一步,人民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

连续几个不眠之夜,孙军时刻盯着雷达回波图和数值预报模式,不断修正预报结论。同事们劝他休息,他摆摆手说:“汛情就是命令,预报员的岗位就在预报平台前。”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加入中央气象台起,孙军亲历了无数天气过程,也从风雨霜雪的洗礼中,一步步从普通预报员成长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

“可以说是‘二十年磨一剑’。”他笑着说,“在这个行业里,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一件事,并不罕见。要做一名合格的预报员,就必须耐得住寂寞、扛得起压力、担得起责任,也经得起考验。”

孙军打了个比方,预报员的工作,就像工匠依照图纸制作产品一样,日复一日与数据、天气图打交道,借助过去和现在的气象资料,推演未来的天气变化。在旁人眼中,这样的工作或许单调枯燥,他却始终甘之如饴。

“以前我们靠手绘天气图,仅凭一支2B铅笔、一支红蓝铅笔,就能在纸上勾勒出风云变幻、万里晴空。如今虽然用计算机绘图,但依然讲究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搭配——就像创作艺术品,大家还会比谁的图更漂亮、更耐看。”他话锋一转,“不过,气象人终究不是艺术家,而是严谨的科学工作者。面对复杂天气,必须持续观测、反复推敲、多方验证。”

“有些人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天气预报已经不难。但其实,短时强降雨的精准预测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孙军曾经是暴雨预报专家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他非常清楚异常强降水的预报挑战。为提高准确率,他长期致力于构建强降水概念模型和诊断方法,完成了大量极端降水个案的筛选与概念模型的初步建立,为一线预报员提供定性思路和定量指标。

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报的风险评分从十几年前的15%提升至如今的2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报是一门概率科学,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孙军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气象部门,像孙军这样的预报员还有很多。汛期,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是常事,紧急情况下更是连续奋战,吃住在单位。

“我们多分析一份数据,多推敲一种可能,前方的防灾减灾工作就能多一分从容。”孙军说,“这是预报员的职责,也是气象人的使命。”

原本今年7月就要退休的孙军,因为各种任务,不得不将退休时间一延再延。谈起退休后的生活,他说:“还是放不下老本行,主要会从事预报员培训工作,如预报演练、天气图分析、预报员竞赛培训等,希望把自己多年预报经验、体会与新预报员分享,继续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贡献一份力。”

风雨依旧,坚守如初。这就是孙军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气象人的日常。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