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丨“新科普”应承载更多伦理普及使命

2025-09-05 07:47: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句艳华

不久前落幕的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有这样两个小细节:一个是一位工程师在为机器人做好赛前调试后,伸手给了它一个亲昵的“摸头”动作,富有温情;另一个细节发生在田径赛场上,由于性能局限,机器人偏离跑道,撞倒一位工作人员后扬长而去。一冷一暖间,映照出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既可能是我们亲密协作的“战友”,也可能是冷漠的伤害者。而后者涉及到的,正是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命题。

不唯赛场,场下的现实生活里,伦理问题也不再属于学术圈或政策制定者,而是和技术一同踏进我们的日常:人们每天将大量个人数据留存在平台和智能设备中,一旦泄露即“裸奔”;依赖无处不在的算法,却也被它深深“算计”;常觉存在App窃听,可又无法确定;智能驾驶近在眼前,却时常曝出它带来的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行动已在加速,全社会必须更加正视伦理问题,把提升公众伦理素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唯有如此,公众才能接好智能时代不断发来的邀请函,和技术实现良好互动。

2024年12月修订通过的科普法,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过去受时代所限,科普内容存在重知识、轻精神、轻伦理的倾向,对技术进步普遍怀有一种乐观主义,而冲淡了伦理考量。第十四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即使在科学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群体,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也不太关注,更有一部分群体认知模糊。

现在,我们迎来了科普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乐见“科普日”扩容为“科普月”之时,也期望新法之后的“新科普”承载更多伦理普及的使命,宣讲科技伦理理念,让不同背景和知识层次的人树立伦理意识,告诉人们何为AI幻觉、AI造假、数据投毒,明白AI使用的边界在哪里、怎样的行为会触犯伦理规则、该承担怎样的后果等。在介绍前沿科技知识、技术成果时,既客观展示科技造福社会的一面,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伦理风险,推动公众形成必要的防范意识、掌握一定的防范手段,正确认识和对待新科技、新应用。

科普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科技伦理知识的普及,将有力促进公众科学素养、伦理素养的提升,也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坚实的护航和保障。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