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垄变东西垄  破解日光温室机械化难题

2025-09-07 11:40:2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辽宁省黑山县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内,一场特殊的“田间考”正在进行:电动撒肥机在温室中匀速前行,肥料均匀铺洒;自走式起垄铺管覆膜复式作业机一次进地,就完成旋耕、起垄、铺滴灌带和覆膜的整套工序;移栽机精准栽下番茄秧苗,株距误差不超2厘米……这场由沈阳农业大学牵头举办的“设施蔬菜生产装备作业现场观摩培训会”,让来自辽宁、河北等地的种植户们眼前一亮——原来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也能像种小麦、玉米一样“全程机械化”。

“以前种黄瓜,南北垄才10来米长,旋耕机掉个头都费劲,起垄、栽苗全靠人工,夫妻俩管1个棚就累得直不起腰。”宝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荣亮蹲在新起的东西向垄旁,手指量着垄宽和作业道,“你看这1.8米的垄距,农机能从头跑到尾,1个棚地整地移栽,以前要3天,现在大半天就完事,用工能省一半!”

传统种植的“老难题”

作为我国日光温室的发源地,辽宁及北方省份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四十多年来一直沿用“南北垄”模式。“日光温室本身是东西狭长型,南北垄的长度通常只有8—15米,农机作业时‘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根本施展不开。”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科学家、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周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更棘手的是,我国50%以上的日光温室是老旧棚,立柱多、肩高低,有的连农机进出的大门都没有。

目前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平均机械化率仅35%,即便较高水平也只有41%,远低于大田粮油作物85%的机械化率。“东部地区设施蔬菜从业人员60岁以上占比超一半,40岁以下不足10%。”孙周平团队的调研数据,点出了产业痛点,“农村劳动力老化和短缺、用工多、用工贵、效率低,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三维仿真破难题

从2012年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带领下,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团队就盯上了“老大难”问题。团队成员孙周平指出:“核心矛盾是‘农艺’和‘农机’脱节,必须走‘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的路。”

团队成员、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田素博回忆,最初提出把“南北垄”改成“东西垄”时,不少农户犯嘀咕:“东西向会不会挡光?产量能保住吗?”

为了回答“挡光与产量”的疑问,团队做了个“模拟实验”——用GroIMP开源软件搭建了日光温室和番茄生长的3D虚拟仿真模型。“我们模拟了北纬34°到46°之间,哈尔滨、沈阳、乌鲁木齐、兰州、北京、石家庄、西安等7个北方地区的日光温室内光环境,结果出人意料。”团队成员、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义玲展示的仿真数据显示,冬季晴天时,东西垄番茄植株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总量,比南北垄提高5.3%;即便是半阴天,11月到次年2月的弱光季,东西垄的光截获量也全时段高于南北垄。

有了理论支撑,团队开始攻关“宜机化”的关键农艺参数。“我们比较了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等主要果菜,以及不同栽培茬口的1.6米、1.8米、2.0米三种垄距,最终确定1.8米是‘黄金尺寸’——0.8米垄宽种双行果菜,1米作业道适宜小型农机作业。”孙周平说,这个参数融合了农机与农艺两方面的需求,不仅适用于番茄、黄瓜,还能通用于茄子、辣椒、西甜瓜等主流果菜,可实现“一垄多能”的农艺标准化,为农机装备和设施结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针对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栽培,北侧行光照稍弱的问题,团队还研发了“高光效组合拳”:在后坡悬挂反光装置,把太阳光“反射”到北侧行;采用南北行不等高栽培,同一垄上的北侧行植株比南侧行高15厘米左右,提高北侧行植株的光截获量;选择叶片中小、节间短的宜机化品种,减少植株间遮光。“去年我试种了2个棚的东西垄番茄,产量比往年高了12%,商品果还多了6%,收购商抢着要。”北票市蒙古营镇跃进村种植户张国华说。

“小农机”适配“小温室”

“日光温室空间窄、高度有限,大田大型农机用不了,必须研发‘定制款’。”田素博指着现场演示的轨道式多功能平台车介绍,这款车能沿着作业道中间的轨道移动,既可以载着人整枝打叶,又能装着喷雾机打药,还能运输采收的果实,“以前采收番茄,要提着篮子来回跑,现在坐在平台车上伸手就能采收果实,平台车还能开到温室大门外,效率提高了30%。”

团队还针对性研发、选型了12类适配装备:电动三轮运输车解决“最后100米”运输难题;精量电动弥粉机比人工打药省药20%;灭茬机把残秧直接还田,既肥了地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针对老旧日光温室难以机械化作业问题,团队提出宜机化设计基本要求。“适宜的温室跨度为1.8米×垄数+1米,例如跨度12米的日光温室正好种植6垄12行,可以充分利用温室宽度;温室跨度12米以内不设立柱;骨架的肩高提到1.5米以上;山墙设置‘大小门’——大门走农机,小门方便日常作业。”孙周平展示的温室设计图上,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宜机化”思维。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实现了日光温室“农艺模式—农机装备—设施结构”的融合与标准化发展,创建了日光温室蔬菜全程轻简化与机械化生产体系。

在北票市海丰高标准宜机化日光温室园区,记者看到,300多个温室整齐排列,每个棚的垄距、门宽、肩高完全一致。“这里的番茄从平地、施肥、整地、起垄到移栽,环境调控、灌溉、打药,以及果实采收,实现了全程轻简化和机械化,1个工人能管3个棚,比传统种植省工23%以上。”北票市五间房镇海丰设施园区负责人介绍,去年园区越冬茬番茄亩产量达8500公斤,比周边传统棚高了17%。

2万亩示范田显成效

如今,这项发源于辽宁的创新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成果。“设施茄果类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设施瓜类蔬菜轻简宜机化生产集成技术”先后入选2023年、2024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日光温室番茄全程宜机化生产技术”入选2024年辽宁省主推技术。

据统计,2018年以来,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宜机化生产技术模式,已在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15个北方省区市示范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近2万亩。

“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占我国设施蔬菜产值的一半,是北方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孙周平表示,团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技术细节,推动宜机化温室标准化建设,让更多种植户告别“弯腰种棚”的辛苦,“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年让北方日光温室蔬菜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为国家食物安全和设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方案。”孙周平说。

夕阳下,黑山县的温室内,轨道式平台车还在穿梭,刚采收的番茄装筐后,通过电动运输车直接运出棚外。这场始于辽宁的“日光温室宜机化创新”,正让越来越多的北方设施蔬菜种植户,尝到科技带来的“甜蜜果实”。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