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办的“2025循环创新·时尚大会”在上海举行。
本次大会旨在通过跨界协作与创新实践,推动时尚产业向资源高效循环、环境友好、科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与会嘉宾聚焦环保材料研发、旧衣回收体系建设、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等方向展开研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从2005年到2024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超过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纺织行业对循环经济的积极探索。
孙瑞哲说,在具体表现上,一是创新的深入。从天然纤维的重复利用到化学纤维的再生纺织,再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技术,行业生态设计、前端化、清洁生产普及化、末端回收高值化都落到实处。二是空间的延展。从企业内部循环到园区循环,实现更大范围的系统优化。比如以苏州盛泽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整合集聚产业要素,产业循环更加集约。三是过程的透明。产品数字护照(DPP)从原料来源到品牌零售的多级追溯,让循环属性看得见、调得动、算得清,将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可感知、易理解的形象表达。
“纤维材料广泛应用在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仍面临回收难、分离难、规模化利用率低等困境。据统计,约2%的废旧纺织品被用于工业回收,另有12%通过物理法等途径处理,而高达73%的旧纺织物最终被焚烧处置。”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说,涤纶和棉制品在废旧纺织品中占比最高,涤棉混纺产品因组分复杂、分离困难,成为再生利用中的“硬骨头”。
针对涤棉混纺回收难题,徐卫林介绍了武汉纺织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联合研发的创新解决方案:采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实现在常温至60℃条件下快速溶解纤维素组分,同时保持涤纶的纤维形态,从而实现组分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再利用。
我国废旧纺织品年回收利用量、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的增长和突破,不仅得益于技术的创新,也得到了创新机制的支撑。比如今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产品数字护照白皮书》。产品数字护照作为贯穿纺织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纽带,将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可信数据生态,通过大幅提升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精准记录与高效传递。
“产品数字护照是记录和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化工具,是产品的‘电子化数字身份档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说:“我们需要一个有效和直接的工具,能够连接产业端和消费端,并进行价值转换。”
据介绍,数字护照已实现多项创新功能:深度链接碳标签系统,可一键查看详细产品碳足迹报告;采用动态地图形式,直观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加工工厂、物流路线等信息。
“产品数字护照不仅是信息工具,更是开启行业变革的钥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认为,这场变革要求纺织服装产业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彻底改变设计、生产、商业模式,要求消费者进行知情和负责任的消费,要求政府制定并执行更严格规则等。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