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成果走出“高墙”  科普惠民融入生活

2025-09-07 18:30: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智能仿生手臂精准控制杯子摆放与堆叠,仿生鼻芯片快速检测工厂废气泄漏,6G技术赋能智慧产线实现亚毫秒级魔方复位……9月5日,在全国科普月媒体开放日活动上,记者参观“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时发现,一批实验室科研成果正走出“高墙”,以直观可感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拉近公众与科技的距离。

作为科普月主场的活动之一,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汇聚了30余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形式,首次集中展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台套”创新展品。

衣服也能发光、充电?在展台壁橱中,一件白色卫衣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是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带来的前沿科技成果。

复旦大学陈培宁研究员解释道:“这不是普通衣物,上面缝制的电子纤维可将日常服装变为电子产品。”该类纤维内含多种微观结构,在通入交流电后能够发光。电子器件的纤维化发展,可以让织物变身为电池、显示屏甚至传感器。“也许未来,衣服能集成我们日常所需的所有电子应用,人们甚至不再依赖手机。”陈培宁说。

在展览的另一端,两个柔性机械臂正在流畅地完成魔方抓取、个性化激光雕刻、魔方复原等动作,整个流程仅用时90秒。

这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6G赋能智慧产线。该产线最大亮点是深度融入6G技术,不仅实现了亚毫秒级超低时延的魔方复位控制,还具备支持高密度设备协同作业的能力。中国电信研究院工程师肖丽云介绍,目前,该产线已通过离散制造场景的实际测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走在展厅,记者看到,来自不同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站在展台旁,耐心为观众讲解技术原理,演示操作过程,不少家长和孩子围拢在展品前亲身体验。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表示,过去科学家和工程师来馆多以短期学术报告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如今,馆方积极邀请科研人员走进展厅,面对面为公众讲解科学原理,并集中展示其成果的实际应用,真正推动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同等重要。

在这次展览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也正加快走向实用阶段,惠及百姓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谷国迎研究团队研发的“软体神经假肢手”具有柔顺、轻便和低成本的优势。相比传统刚性假肢,这款仿生假肢能帮助截肢患者轻松完成握蛋糕、拉拉链、倒果汁、搭积木等日常活动,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有害气体不仅危及人体健康,还会破坏生态环境。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团队研发的仿生鼻芯片,能够高效检测工厂废气泄漏、检测空气质量甚至辅助疾病诊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集中呈现这些前沿科技成果,公众能够直接了解科研一线的工作,感受科学研究的独特魅力。”郭哲表示,本次展览旨在推动科技传播从单纯的知识普及,迈向科学文化培育和创新精神塑造的新层次;希望通过全面展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全方位讲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