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陈艳梅 管琳玲 温锦胜
深海养殖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9月3日,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对接会在福州科创金融服务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面向“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制造业转型等应用场景,多项“福州造”前沿、优秀参赛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当前福州着力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构建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543X”产业新赛道格局。
福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博斌向记者表示,福州市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多重优势,依托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技术创新策源地,通过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打通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全产业链协同的创新路径,为全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福州样本”。
高能级平台助力AI全链条创新
云一科技公司由闽都创新实验室洪茂椿院士领衔指导,攻关的超高精度气体探测技术实现突破;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参赛的数据共享和交易平台项目,助力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科研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些由福州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孵化的优秀参赛企业,在福州创新创业大赛中频频斩获佳绩。
近年来,福州在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和福州新区,布局建设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数字中国(福建)研究院、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关,不断激活人工智能技术源头创新活力。
其中闽都创新实验室由福州市人民政府牵头,依托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和福州大学共同建设。“实验室聚焦光电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全链条的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该实验室副主任郑发鲲说。目前,实验室已引进5G通信光模块研发、数字光芯技术等多个创新团队,突破了80多项关键技术,孵化成立科技企业30余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300多亿元。
本届大赛获奖企业、三耀科技专注于光通讯激光器件的研发与生产,掌握了算法软件包开发等多项技术优势;泉镓科技的氧化镓外延片技术,推动AI、5G通信等产业链降本增效;博思数据建设了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设施,激活公共数据的数据价值。
“在高水平科创平台的支撑下,这批参赛企业从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上突破,覆盖了光通信、元器件制备、人工智能应用、智慧行业解决方案以及终端产品等全链条环节,形成‘数据+算力+算法+模型+场景应用’一体创新闭环。”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厚植“沃土”培育创新生力军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如何从初创企业成长为“业界新星”?对接会上,往届大赛一等奖获奖企业、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经理黄梦玫介绍,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公司吸引国家成果转化基金阳明资本、福州市金控资本等关注,获得关键发展资金,突破初期融资困境。同时,依托资本背书,客户信任度显著提升,打造了覆盖众多行业与领域的多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推动科技成果走下“书架”走上市场,科技金融正是其中“关键一环”。为此,福州市科技局与台江区政府、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联合共建福州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集政策宣导、投融资对接、上市辅导等功能于一体,引进创投、律所、券商等30余家机构入驻,可提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金融服务。在本次对接会上,福州金控与三耀科技、泉镓科技签约,将依托其管理的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优秀参赛企业提供专业的资本化运作等服务,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与转化。
福州市科技局高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州已打造涵盖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等载体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形成风投、创投、产业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优质科技企业成长格局。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兴业银行、海峡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历届24家优秀参赛企业(团队)项目提供总额超6.76亿元的投融资支持;在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虚拟现实等领域,福州培育出帝视科技、钰融科技、汉特云等一批引领福州产业创新发展的“标杆”企业。
“聚焦福州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王博斌表示,将持续以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深化“以赛代评”机制,搭建高层次人才与本土产业对接的精准平台,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携项目落地福州,健全人工智能新技术转化应用路径,推动千行百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