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王姗姗 代小佩 房琳琳
今年1月以来,夜游锦江项目实现营收约2488万元;峨眉山景区今年累计接待游客465.92万人次;“十四五”以来,乐山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成都市、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等地,在时尚街区、千年古镇、火热夜市中,了解各地将文旅元素融入“百业”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探寻四川将“锦绣天府”变“安逸四川”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因地制宜”焕新消费场景
舀起鲜嫩的牛肉片,浸入热气腾腾的汤锅中,稍作等待后捞起,一份鲜到流口水的跷脚牛肉便做好了……漫步在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乐山市苏稽古镇,记者看到,一边是跷脚牛肉店里游客人头攒动,一边是古镇小道座椅上倚靠着或闲聊、或午睡的本地居民,千年小镇的古朴气息和现代生活的安逸闲适完美交融。
为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苏稽古镇深挖“非遗、美食、丝绸”三大核心IP,投入近4亿元用于风貌改造与文旅项目建设。今年1—5月,苏稽古镇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亿元。
在内江市威远县的石板河旅游景区内,一条约7公里、由天然岩石构成的河道上也是人潮涌动。凭借穹窿地质资源,该景区以“研学+旅游”新业态为发展思路,开发出穹窿地质研学课程,并深挖独具特色的民俗非遗,打造了川南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遇见威远》,开启威远文旅融合新篇章。
成都高新区铁像寺水街融合亭台水榭、川西林盘等传统天府文化景观元素,打造“长在公园里的商业新形态”;泸州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借“工业+文旅”新赛道,让百年酱油酿造古法焕发新生……当前,四川正不断发掘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了一批文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新场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多元业态释放消费新活力
晚上9点,正是泸州市“纳溪丝厂·微醺能量站”热闹之时,台上歌舞表演精彩纷呈,台下观众热情欢呼,街边小酒馆后厨里,大厨的锅铲抡出了火星子。
作为当地“火出圈”的文旅消费新场所,“纳溪丝厂·微醺能量站”引入本地火锅、盘炒、小酒馆等各式业态,打造出一个占地4400余平方米、兼具怀旧与现代社交体验的消费新场景,构建起集工业展示、沉浸式互动、夜间经济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空间。
“街区推出的年代主题市集、复古disco派对、怀旧电影放映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有效吸引大量人流涌入街区。”纳溪区副区长黄祖鑫说,街区在今年5月投用后,仅运营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接待了近3万名游客,且单日最高客流超3000人次。
同样,在成都天府新区麓湖CPI商业公园也正依托3.5万平方米的自然绿化面积,以“让商业在自然中生长”的创意模式,释放出全新的消费活力。
“我们75%的业态聚焦时尚零售与生活美学,剩下25%为餐饮配套。目标不是人山人海,而是精准吸引热爱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群。”麓湖CPI商业公园运营方、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战略研策总监杨帆说,自2024年3月开业以来,公园被消费者称为“最具松弛感的街区”,年客流量已达180万人次,线上流量更是突破9000万。
“餐饮+戏剧+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喜剧在宜宾E·Park(宜公园)完成首演后,场场爆满;不远处营业仅3个月的全国首家五粮液“五粮·炙烤”潮饮店,同样成为了市民深夜社交的热门新地标……如今,“安逸四川”正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演变为一份独有的消费活力。
“科技+”赋能出游新体验
“东门码头夜游锦江,恭迎四海贵客,开船!”在成都市锦江河畔,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游船缓缓驶离码头,载着游客们开启一场奇妙的水上之旅。
为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夜游锦江项目推出了蜀味锦江火锅船、旅拍主题船等特色主题游船,其中MR(混合现实技术)数字游船备受游客青睐。
在游客们穿好防护装备、戴好MR眼镜后,游船便缓缓启动,全息投影的“十二月市”也在江面上铺展开来。现场,虚拟投影与真实江景完美交织,游客们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市井之中,感受着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海拔3000多米的乐山市峨眉山景区,也正上演着一场科技+文旅的精彩融合。
在景区接引殿至金顶步道上,一款名为“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的智能装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使用它能明显感觉到体力有节省,根据我们实测,大概能节省30%的体力。”峨眉山景区工作人员梁志豪表示,该设备自今年7月投运以来,实际付费体验人数已达千人,累计体验者超2000人。
当前,四川正聚力“政策+活动+场景”三轮驱动,以文旅为“核”,以百业为“基”,加快推动“文旅+”全业态融合发展,整合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商业街区、酒店民宿、文旅演艺、熊猫消费节、四川城市足球联赛等多元业态,不断扩展消费“热力图”,真正让“安逸四川”“吸粉”全球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