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琦
在短时间内,济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国和同事们服务超过700家企业,签订850多项技术合同,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近3亿元。在济南,张志国作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典型代表,参加了在9月7日举行的推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座谈会。
当天,本次会议组织者济南市科技局与组织部、发展改革委、人社局等市直部门,以及驻济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代表围绕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职业发展、激励政策、评价机制等交流。
据了解,技术经理人作为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多重职能,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人才。
记者注意到,济南去年出台新规专门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的认定办法,让技术经理人充分享受济南人才待遇。近日,济南市科技局发布通知,将常态化组织开展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技术转移领域)申报工作,这意味着济南市的技术经理人最高可评C类省级领军人才。也得益于此,张志国取得了高级技术经理人证书,并被认定为济南市D类高层次人才。
新政频出,为技术经理人打造了优质成长和发展环境,也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张志国涌现出来。数据显示,济南目前持证技术经理人达2430人,已纳入山东省级人才库;通过持续培训,覆盖了多元主体;创新人才认定,45名技术经理人享受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政策;该市搭建平台载体,支持技术经理人参与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
不过,在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波看来,在成绩之外,看到不足,补齐短板是本次会议的目的。
“对标先进城市,全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仍存短板。”他表示,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专项政策和有力抓手;队伍结构专业化、职业化技术经理人比例偏低,复合能力不强;职称通道亟待打通,职业发展路径尚未明确。“这些问题制约了技术经理人队伍整体效能发挥。”黄波说。
如何补齐上述三大短板?本次会议给出了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强调要完善政策体系,济南市科技局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出台《济南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优化培养体系,构建“教育+培训+实训”全链条模式;要畅通发展通道,推动“技术经纪”纳入职称评审序列;要强化激励保障,探索“基础薪酬+绩效奖励+转化收益”多元化机制;要搭建赋能平台,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快推进“技术成果库”“技术需求库”“技术转移人才库”三库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