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9月5日—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召开。本届大会以“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题,集中呈现了3000余项智能产业领域的新产品、新科技与新成果。开幕式上,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话智能产业发展新图景。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实施“人工智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加速落地,AI进入千行百业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壮大智能产业,培育人工智能(AI)核心企业数量超5000家,AI手机、AI电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正加速普及。
“作为硬科技的核心,AI领域5年内吸引了7500亿元投资,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今年上半年投资项目同比上升46.3%,金额上升了接近60%。”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用一组数据道出了AI领域发展的火热。他预计,未来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AI正深度融入千行百业,全面解放生产力并释放人类想象力。”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介绍,讯飞星火大模型已在教育、医疗、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赋能行业发展。其与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深度合作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已搭载于上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中。
“AI已是汽车产业的‘必答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AI技术正深刻变革汽车产业。研发端,生成式AI加速设计迭代;制造端,AI视觉质检将缺陷率趋近于零;供应链上,AI智能调度优化物料;销售与服务中,AI智能体提供精准服务。管理模式也随之变革,AI驱动的数据中台成为决策核心,取代传统层级,提升运营效率。
“数字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汽车将是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介绍,长安汽车持续推进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采取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并行的路径,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央环网架构SDA,攻克了端到端、智驾等30余项核心技术,已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历史性转变。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围绕机器人、AI、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展开布局。
面对挑战,生态共融才能走得更远
以大算力、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已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对此,紫光股份董事长、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认为,当前AI产业仍面临结构性鸿沟、产品价值规模化释放以及生态培育等挑战。例如,算力筑基是AI发展的核心,但“大力出奇迹”的规模法则仍未改变。面对万亿级参数大模型和多元算力生态,提升算力集群的效能尤为重要。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则表示,AI正经历从感知到认知的跃迁,面临“实用部署”瓶颈。尽管当前大模型应用广泛,但多为“点模型”,需向全面、多维度感知跃进,实现2D到3D的现实推演,理解物体、空间、材质等复杂信息。机器人技术在操控灵活性与环境鲁棒性方面,仍有着巨大的技术门槛。
在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看来,未来,大模型产业的核心趋势将聚焦于“AI+终端”,特别是人、车、家三大终端的深度融合。不过,大模型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业界仍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质模型。这需要构建开放、共生、深度整合的产业生态。
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介绍,工业领域正迎来AI时代。西门子致力于通过AI智能体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的工业AI生态系统。
“AI需要独行快,但更需要众行远。”于英涛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技术独角戏,生态共融是铸就高峰的必由之路。需要共同践行政府搭台、企业搭链、创新搭伴、资本驱动的理念,创新打造产业模式,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