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铝钛合金部件焊接技术,能有效增强焊接区域的牢固性,改变过去飞机结构中焊接区最为薄弱的问题。
别尔哥罗德国立研究型大学纳米结构与耐热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谢尔盖·米罗诺夫解释说:“金属互化物因其固有脆性,是导致焊接处容易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全‘消除’金属互化物是不可能的,但可通过采用其他焊接方法来减少金属互化物层的厚度,如用搅拌摩擦焊接法。”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铝钛合金部件搅拌摩擦焊接改进技术,通过“避免”焊接工具与钛坯料直接接触,减少了金属互化物层的厚度。他们的做法是将铝坯料位于接头的上部,钛坯料位于下部,旋转工具仅深入铝制部件,与钛部件保持50微米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同基体的合金不会发生机械混合,部件的连接可通过铝原子“渗透”到钛部件表面实现。
米罗诺夫表示,这种方法可显著降低部件焊接交界处的温度,从而减少金属互化物层的厚度,使得焊接区域的强度显著提高。
(本栏目稿件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编辑整理: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