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甜番茄、耐运辣椒……一批分子育种新品种亮相田间

2025-09-08 15:50: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李丽云

9月6日,“十四五”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要蔬菜作物分子辅助育种决策与新品系培育研究”现场观摩会举行。一批历经多年培育的优质蔬菜新品种历经了专家们的全面检阅,它们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直观展现了分子育种技术为农业发展注入的新动能。

观摩中,多款适配黑龙江气候、兼顾品质与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均是在该项目支持下,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破解了传统育种“耗时久、筛选难”的痛点。项目技术负责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专家张慧介绍,“我们先明确作物目标性状,锁定对应基因或分子标记,再以‘回交转育’技术将优质基因‘聚合’,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最终培育出稳定新品种。” 

在哈尔滨市双城区长产村番茄收购点,每天都上演着“丰产忙”的场景。四轮车运送果实,工人连夜装箱,一箱箱硬粉番茄被整齐码放,等待发往南方。“具备耐储运基因的新品种果实色泽亮丽、果型端正,深受南方客商喜爱。”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孙秀丽笑着说。目前市场收购价稳定在1.60—1.70元/斤,单日最高能收16万斤。从8月28日开始,这样的丰收场景要持续一个半月。

在温室大棚中,仍挂在枝头的高品质品种东农736(高糖100)的酸甜口感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款番茄糖酸比约为9—11,甜度达7%—9%,属于纯高糖型。”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许向阳介绍,“东农736”已大规模上市,订单农业每斤回收价6元,公司售价已达15.8元,还曾卖到30元的高价,是名副其实的高端番茄。

辣椒家族的“龙椒23”是项目培育的“效益明星”。单株结果五六斤、亩产超1.5万斤的高产特性,搭配优质、商品性佳、肉厚耐储运的优势,让它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半红的果实就可以采摘,用带孔泡沫箱运输到南方路上即可转红,货架期能持续半个月。”张慧表示,双城地区收购价最高达1.9元/斤,来自潍坊的客商“有多少要多少”,种植户直言“一个棚纯挣2万块轻松”。此外,项目还培育红彩椒“龙椒24”等品种,进一步丰富品种矩阵。

与此同时,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冯国军培育的8个新品种在双城区新兴街道扎根种植,这批“科技豆角”凭借差异化优势与科学培育,迎来丰收好光景。豆荚带红色斑点的早熟品种“满堂彩”颜值口感双在线,7月中下旬便开启采摘,前期挂果量十足;矮生品种“青冠”无需搭架省工省力,眼下已采收三四茬;晚熟品种“绿满架”扛起“补位”重任,采摘期比其他品种晚半个月,9月15日前仍能持续供应;“锦冠”品种表现尤为亮眼,一亩地能产5000—6000斤,比普通豆角增产20%—30%,9月10日左右才结束采摘,恰好缓解了早熟豆角落价后的市场空缺。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新品种示范基地,白菜“秋碧”展现了项目在细分需求上的突破。它球重中大型、叶片褶皱少、光泽度高,口感偏甜,深受消费者青睐。这一品种因其菜心偏黄加工出的酸菜色泽诱人,高菜帮占比提升了出菜率,与适合鲜食的“如笑”形成差异化互补。目前团队与企业联合,通过专利转化建成国内领先酸菜厂。

“这款西瓜中心糖含量达12.5%以上,而且耐贮运,抗枯萎病和炭疽病。”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贾云鹤也分享了多个新品种,尤其是多个抗病害的薄皮甜瓜已经进行了转化,推广面积15万亩以上。

谈及项目攻关历程,张慧坦言,一个品种从材料筛选到成型,需5—7年基础培育以及6年试验验证,总计约十余年。值得欣慰的是,经过项目组各位专家的努力,多个新品种得到了有力转化:目前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129万元,企业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多项成果通过订制农业成功产业化。该项目不仅构建起涵盖番茄、辣椒、豆角、白菜、西甜瓜等作物的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还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培养多名专业育种人才。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摄)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