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科技日报通讯员 王煦
油温精准控制、酱料按秒定量喷洒……9月6日,在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四川麻辣红包食品有限公司餐饮酱料工厂,科技日报记者看到智能炒菜机器人正自动翻炒宫保鸡丁,一盘香气扑鼻的菜肴只需3分钟便能完成。
“炒菜时,火候的精准把控、食材的投放顺序、厨师翻炒的力度节奏,都是决定菜品风味的关键要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的这些经验转化为机器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创始人刘大介绍。
具体而言,智能炒菜机器人研发团队通过数字菜谱记录下每一道菜的烹饪细节,从油温何时达到最佳炒制温度,到每种食材的投放时间节点,再到翻炒的频率和角度,都被精准量化。随后,团队借助AI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优化,构建出一套能模拟厨师思维的决策系统。最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这套系统植入炒菜机器人,让机器人在保留传统炒锅翻炒、加热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实现菜肴烹饪的自动化。
比如炒一盘宫保鸡丁,机器人会严格按照预设程序,先将锅体加热至180摄氏度,精准投放花生米炸至金黄后捞出;接着调整油温至150摄氏度,放入鸡丁快速翻炒20秒;再依次加入葱姜蒜等食材,每一步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这种精准化操作,不仅避免了人为烹饪时因情绪、状态波动导致的菜品差异,而且能稳定还原传统味道。
要让机器人炒出地道中餐味,酱料的作用至关重要。基于该公司独有的5万余个中餐配方数据,研发团队针对智能炒菜机器人的运作特性,专门研发了专用酱料。这些酱料在黏度、流动性等物理属性上经过反复调试,能完美适配机器人的酱料喷洒程序——既不会因过于黏稠导致管道堵塞,也不会因流动性过强而难以控制用量,真正实现了酱料与机器人的无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