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滞后”向“前瞻引领”跃升——江苏推出四大行动促高校学科专业优化

2025-09-08 17:57:5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在江苏按下快进键。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近日印发的《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规划,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属于国家或江苏急需的占比超过85%,理工农医类学位授予点占比超过60%。到2030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调整优化,江苏“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学科专业调整必须紧扣产业发展脉搏,通过优化布局、增设紧缺专业,为产业创新提供精准人才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对《实施方案》作出解读。

从人才需求、产业需要、区域发展中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江苏高校数量、科研资源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然而,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难以“齐头并进”,成为制约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

“当前,部分领域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传统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杨树兵介绍,部分高校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部分专业布点重复率高,就业竞争力不足,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同时,高校内涵建设压力凸显,师资和课程资源亟待优化。

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推动江苏高校建设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形成面向江苏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新机制,构建学科专业内涵更新建设新模式。

《实施方案》提出四项行动,分别为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学科分类发展卓越提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

记者注意到,在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布局中,将面向江苏人才需求、江苏产业创新需要、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协调来推动。

“最近,教育厅正牵头联合人社厅、工信厅等部门及高校,结合江苏的‘1650’产业体系,梳理急需学科专业清单。”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处长金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产业链、学科链双向赋能促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滞后”向“前瞻引领”跃升,建立“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

“超常规”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设计?金科介绍,江苏高校将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学科链体系,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和高新区等协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强跨领域、跨学科、跨校际多维度交叉融合。

“到2027年,围绕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为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金科说。

未来,各高校如何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东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杨文燮介绍,该校将聚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建立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响应的培育和建设机制,重建以创新性与贡献度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聚焦大信息、大能源、大材料等顶尖工科领域,遴选“博士+硕士”双学位试点学科专业。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建设如何促进两个创新融合发展?杨文燮表示,东大将聚焦电子、信息等一流学科,在未来移动通信、信息超材料新体系等前沿新兴领域超前布局。同时,将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中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例如通过实施“大海洋”学科交叉计划,引导和支持机械、能源等学科向海图强;实施“极地极端环境”学科交叉计划,推动土木、材料等学科布局极地远洋全球化竞争战略前沿……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进平表示,下一步,苏大将对接苏州市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纳米技术等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拟动态调整增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学位博士点。未来,苏大还将试点“X+”学科赋能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纳米材料+生物医药”两大前沿领域建设交叉创新中心,打造需求导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建设交叉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