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9月6日,一曲耳熟能详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拉开了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的大幕。此次大会,来自全国的30支合唱团在陕西省榆林市展开为期三天的竞逐。
盛会的背后,民歌文化“基因库”——陕北民歌博物馆提供了大力支持。多年来,该馆致力于科技与传统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打开新天地。
博物馆里“听”见黄土乡音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陕北民歌博物馆演唱老师王志行一开嗓,游客立刻被“钉”在原地。他没有拿扩音器,也没有介绍展品,而是站在一幅黄河奔腾的全息投影前,用一曲《黄河船夫曲》把所有人“拽”进了黄河岸边的纤夫劳作现场。
这不是传统的博物馆讲解,而是一场表演和教学。“年轻人爱听故事,更爱‘听现场’。”王志行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不仅要讲,更要唱。
从家喻户晓的《东方红》到脍炙人口的《赶牲灵》《走西口》……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寄托,也见证着时代变迁。
陕北民歌博物馆于2018年开放,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非遗类博物馆。与其说它是一个展馆,不如说它是一个“声音剧场”。这里没有玻璃展柜的隔阂,没有“请勿触摸”的提示,取而代之的是360度环绕声场、全息歌者影像、仿黄土高坡材质的互动墙,以及随时可能从某个转角传来的真实歌声。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名为听“原生态”专程而来的大学生。她告诉记者:“之前在游戏《黑神话:悟空》里听过陕北说书,特别震撼,就想来找找源头。”
“博物馆不只是放文物的地方,还是让文化‘活过来’的空间。”陕北民歌博物馆筹备组顾问、名誉馆长乔建中这样定义它的使命。如今,这座“能唱歌的博物馆”已成为榆林的文化地标,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科技赋能挽留消逝的声音
“对陕北民歌而言,‘人’和‘声’是最宝贵的东西。”乔建中坦言,最初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展示“看不见的音乐”。为此,他们选择了一条双向路径:一方面广泛征集老艺术家手稿、曲谱、老乐器;另一方面用数字技术为民歌“造像”。
馆内最受欢迎的“360度大型环幕空间”,借助三维声场重建和全景投影技术,将《赶牲灵》《走西口》等经典曲目视觉化。观众站在平台上,脚下是虚拟的黄土高坡,头顶是流转的星河,耳边是苍凉的信天游。陕北民歌博物馆负责人呼高军表示:“通过VR、AR等科技手段的活态化展示,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多种陕北民歌的独特风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博物馆收集了大量藏品,并建立起电子数据库。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响应国家数字文化发展战略,与多家单位合作,推进陕北民歌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展区,一面钉满CD和歌手头像的螺钉墙,无声地诉说着传承的故事。呼高军表示,正是这种可听、可看、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民歌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转而成为切实可感的当下情感。
如今,陕西正构建起全方位的民歌生态保护体系。在榆林,每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超30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其中15%以上精准投向民歌传承;在延安,陕北民歌大讲堂、传承基地与传习所持续开讲授艺。陕北民歌正凭借科技赋能与青春表达,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黄河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