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韧劲”藏在细节里

2025-09-08 20:20: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南昌航空大学卢超教授带领的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创新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科技强国、航空报国,是我们团队每位成员的理想追求。”该团队负责人、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卢超说,此次入选是荣誉也是鞭策。

记者采访中发现,优秀团队的特性,藏在细节里。

南昌航空大学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创新团队的第一课,不空谈理想,而是“先做人再做学问”的叮嘱。

在这里,师德从不是抽象的“高标准”,而是具体的“严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科研实践中,重点锻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团队传承和发扬国内首个无损检测本科专业创建的优良传统,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将科研成果和资源转化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优化无损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建成国家一流专业,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14门,出版教材12部,获省级优秀规划教材一等奖2部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名列前茅,学生主动选择到祖国边疆的国防军工企业工作,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有机统一。

“科研要盯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卢超说,这种“敢为人先”不是盲目冒险,而是精准对接需求。带学生做科研,或许可以多问一句:“这个研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我们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带领学生在国家重大项目一线‘真刀真枪’练本领。”卢超说,近年来,指导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IEEE智能计算大赛世界冠军等国际级奖项60余项,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具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质量卫士”,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科研方面,卢超带领团队在先进传感、智能检测与仪器装备三个方面形成关键技术优势:自主研制的智能超声与涡流自动无损检测系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新一代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提供坚实保障。

卢超表示,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扎根大地的“躬身实践”,带着学生对接企业技术难题,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或许比发论文更有教育意义。

“近年来,团队提出多物理场耦合智能检测和超高温在线检测新方法,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研制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智检系统、动车组转向架成像检测装备等数百台套,应用于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中车等龙头企业。”卢超介绍,近五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20余项,年均横向经费超600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16亿元。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