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锻造科创引擎 注入绿色动能——湖北重塑产业版图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09-09 07:30: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滕继濮 陆成宽  孙瑜

江河潮涌,创新奔流。8月末的鄂西北,天气依旧炎热,科技赋能产业绿色前行的热浪也在持续攀升。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襄阳、十堰等地,实地探访工厂车间、智慧牧场、低碳园区,触摸襄阳都市圈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版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

循环经济破局:科技点“废”成“金”

走进襄阳老河口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科技的力量正让废旧资源“脱胎换骨”。

精准分选、高温熔炼、净化除杂……在一道道工序中,废旧铝材“涅槃”为光亮的铝锭铝水。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志斌介绍:“我们每天‘吞进’700吨废旧铝材,每年能让3万吨废铝和30万吨铝合金‘重获新生’,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

科技是点石成金的关键。凭借47项专利,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采用冷态匀质净化、高温熔炼、液态纯净化及微细化处理等领先工艺,使产品达到高端制造标准。产出的铝水经专用罐车直达园区内企业,用于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等精密部件生产,实现高效产业链协同。

目前,襄阳老河口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集聚46家企业,形成了再生铅、再生铝、再生塑料等六大循环产业链集群。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19.76亿元,同比增长16.12%。科技赋能下,循环经济正让废弃物从“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

产业转型升级:“黑灯”与“智慧”并行

在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襄阳有限公司低碳产业园,一座“黑灯工厂”在静默运转。只见机械臂灵活作业,AGV(自动导向车)无声穿梭,整个车间几乎不见工人的踪影。

“黑灯”背后,是物联网、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系统集成。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优化,人工智能(AI)算法实现智能排产与故障预判,机器视觉完成高精度质检。据介绍,这套系统使新产线人员减少60%,能耗降低40%。

早在2006年,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襄阳有限公司就将约3%的销售收入投入锂电趋势研发,专攻汽车低压锂电池。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1154项专利。不仅如此,其产品在低温性能、安全及寿命方面也实现全球领先。2025年上半年,该集团新能源板块营收近4亿元,同比增长183%。

鄂西北大地,农业领域的“智能升级”同样迅猛。在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内,每头奶牛均配备智能脖环与耳标,可实时捕捉体温、反刍次数、采食量等300余项数据,并传输至产业园数据中心。在这场从“凭经验”到“看数据”的养殖变革中,物联网传感器、智能饲喂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让1人可管理70头牛,效率提升7倍,年节省成本超2000万元。

该公司执行董事陈文介绍,产业园正在构建“牧光互补+农废循环”模式,通过沼气发电、光伏电站、乳肉加工,打造从“一棵草、一头牛”到“一杯奶、一块肉”的完整产业链。

水经济突围:从“清水底色”迈向“产业富民”

走进丹江口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溶解氧、氨氮等数据。“每一滴水都有体检报告。”技术员黄娟指着数据说。

得益于“空天地水”立体管控体系——卫星、无人机与200余个环库摄像头织就“天眼”,管网监测仪联动管道机器人巡检,当地水库水质稳定达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Ⅰ类水质天数占比超80%。丹江口水都供应链集团副总经理魏旭东介绍:“丹江口已拥有水企业26家,2024年产值180亿元,占丹江口市总产值的40%。”

优质水源与特色农产品吸引多家水经济企业在此集聚。在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内,全自动生产线正在生产“北冰洋”汽水与HPP(超高压灭菌)柑橘汁。依托HPP技术,柑橘汁维生素保留率超91%。该产业园年产能达30万吨,通过“保底收购+溢价分红”,带动2.8万户橘农、5000户茶农人均年增收近千元。这里已聚集农夫山泉、怡宝、燕京、一轻食品等水经济相关规上企业13家,形成涵盖饮用水、茶饮、果汁、啤酒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

如今,该园区污水处理站实现废水零排放,果汁废渣经处理变成有机肥反哺农业,部分生产环节试点“光伏+饮料”模式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形成“水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销售”闭环。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