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均
历经十年科研攻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近日正式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农12新品种证字第4号)。
9月9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举行“申王1号”肉鸽新品种发布会,将它们正式带到公众面前。
作为上海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鸽配套系,“申王1号”解决了上海作为全国肉鸽主要消费市场却缺乏本土品种的困境,标志着中国肉鸽种业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十年磨一剑,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每年要消费超过3000万只肉鸽。”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长锁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然而,多年前,上海餐桌上的肉鸽大多来自外地。这座城市需要培育属于自己的肉鸽品种,这个梦想孕育了整整十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晓晖在发布会上透露,“我们面对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本地种源生产性能制约的产业瓶颈,开始探索以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为创新平台,构建了‘体系指导+企业执行’的协同攻关模式。”
育种工作自2015年开始。科研团队在前期开展市场调研时发现,上海消费者与其他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偏好。“相比广东人偏爱的鲜嫩口感,上海人更钟情肉质紧实、生长日龄稍大的乳鸽,对鸽子的胸肉部位情有独钟。”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专业组组长、“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项目负责人姚俊峰博士说。
针对市场需求,科研团队精选欧洲肉鸽和卡奴鸽作为基础,将两者的优良基因巧妙融合,开启了培育兼具高产性和高品质肉鸽配套系的漫漫征途。这些科研工作者深入全国20多个省(区、市),收集评价了3000余份种质资源;依托于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团队则扎根基地,积累了上万组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指导-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申王1号”实现了父母代种鸽年产健康乳鸽数16.6只,商品代乳鸽28日龄体重超过600克的重大突破。
科研团队还创造性地将传统表型选育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攻克了肉鸽产蛋率低、生长速度慢、生活力弱等关键难题,最终培育出的肉鸽配套系不仅适应中国饲养环境,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申王1号’为保障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上海方案’。”沈晓晖表示。
“申王1号”的培育成功一举破解了肉鸽种源“卡脖子”难题。“哪怕未来无法从国外引进,我们自己也能够选育、生产优质肉鸽。”姚俊峰博士自信地说。
性能表现卓越,核心指标国内领先
记者了解到,“申王1号”肉鸽采用三系配套育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品系间的杂种优势,综合生产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开展的商品代肉鸽性能指标检测数据显示,4周龄的“申王1号”肉鸽体重为611.2克,屠宰率为88.5%,胸肌率数据达28.8%,显著优于同类品种。
“我们的科研团队还创新建立了一套胸肌厚拟合胸肌重的鸽胸肌表型测定技术,同时运用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升选育效率。”姚俊峰介绍,通过B超无损测定胸肌的重量,能够极大减少因为屠宰而造成的优势个体损失,拟合度达到92%以上。
“该配套系在性能上实现了多重优势叠加——高胸肌率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肉品的需求,高产蛋量为养殖主体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稳定的遗传性能则确保了品种优势能够持续传递。”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业管理处处长李荧在发布会上说。
在发布会后,企业团队展示了烤制和卤制两种做法的“申王1号”肉鸽,并邀请与会人士品鉴,大家一致给予了好评。“肉质鲜美,香气扑鼻,一点都不柴。”参与品鉴的一位媒体记者表示。
鸽肉的独特风味与培育方式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试验基地里,小鸽子破壳后由鸽乳哺育,直到25天左右达到出栏体重标准。”杨长锁说,“我们给鸽群饲用的是天然原粮配方,自然滋养让它们拥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肉鸽的适应性强,能在零下4℃至40℃的气温条件下生活,适用于在我国多个地区生长。肉鸽养殖具有投入低、见效快、高产出等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目前,“申王1号”已在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得到规模化推广应用,并逐步向长三角等周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辐射。比如,在云南、新疆等地的一些养殖基地已开展推广养殖,而江苏、湖北等地的预订规模已超8000对,展示了其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带动能力。
围绕加快成果转化与推广,李荧建议科研机构、养殖企业与行业协会紧密协作,构建“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专属的推广服务体系。“可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组建专家指导团队等方式,向广大养殖户精准传授品种特性、养殖技术要点与管理经验,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让优质种源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荧表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宾馆、饭店对肉鸽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它们也正在进入普通家庭餐桌。在休闲食品等领域,目前国内开发的鸽相关食谱已有90多种,以鸽为原料制成的药品、药酒、营养口服液有10种,深加工食品有20种。市场上对传统鸽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部分种源已出现退化现象。
“‘申王1号’破解了这一难题,帮助群体提升了一致性。”杨长锁介绍,“比如说,通常一对鸽子一个月可生产1.3只小乳鸽,而‘申王1号’新品种鸽子可月产1.5只以上,提升了养殖效益,减轻了管理难度。”
面向未来,杨长锁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处。科研团队正集中优势力量,潜心研究肉鸽内在品质性状,深度挖掘药用价值,只为培育出更优秀、更“懂”健康需求的肉鸽新品种。
“上海鼓励种鸽企业、养殖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以‘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为纽带,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实现种源供应、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无缝衔接。”李荧表示,“通过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推动我国肉鸽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