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曾敏 记者 王小龙
9月9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上海世纪大道的渣打银行大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之一,渣打自1858年在上海设立首家分行以来,已在中国持续经营167年。1858年,渣打银行在外滩18号开设中国第一家分行;167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及战略产品发展总监杨京表示:“我们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作为扎根历史最悠久、业务牌照最全的外资银行之一,渣打在中国的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阶历程紧密交织。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正日益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上海自贸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杨京介绍,依托于上海自贸区,“企业在不出海的情况下就可以全面参与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这些交易在价格、产品设计和流动性上可以完全对标纽约、东京等全球成熟市场。”上海目前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与境外市场深度对接,为人民币国际化交易提供高效的清算平台、托管平台和交易平台。
在支持中国企业出海进程中,渣打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其全球网络优势,成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市场的重要桥梁。渣打网络与“一带一路”共建市场重合度超75%,在40多个相关市场设立网点,其中20多个市场运营超过百年。杨京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面临法律文化差异、汇率波动风险等挑战,“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一年货币贬值幅度可能高达30%,甚至完全冲销海外营运利润”。为应对此类风险,渣打在20多个市场派驻中国银行家团队,提供本土化服务。2024年,渣打中国参与支持了超过200个中资企业出海项目,覆盖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基建等各个领域。
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维度。渣打在全球35个市场提供人民币现金管理、贸易结算及投融资服务,去年有21个市场获《财资》杂志评选的“最佳人民币银行”称号。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自2022年以来增长68%,充分表现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日益广泛的使用。
在上海,金融创新不是口号,而是可落地、可感知的实践。依托于上海自贸区,渣打率先推出与伦敦金属交易所挂钩、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大宗商品套保业务,使企业在不承担外汇风险的情况下参与境外大宗商品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渣打还将全球量化分析团队放在上海——这是集团首次将服务全球的核心功能布局中国。“中国不缺人才,我们有能力为全球市场提供量化建模与风险管理的‘上海方案’。”杨京说。
从外滩18号的历史旧址,到如今矗立于浦东的渣打银行大厦,渣打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正以更加成熟的金融生态、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在此深耕发展,共同书写金融开放的新篇章。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曾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