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今年是高士其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以坚韧意志克服病残之躯,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架起至关重要的桥梁。他毕生进行科普实践,为新时代科普事业持续注入精神滋养与实践动能。他的“把科学交给人民”的理念与当代科学普及的价值追求形成了深刻共鸣。
与科普结下不解之缘
高士其出身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书香门第,自幼好学不倦、成绩优异。1925年,他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远赴美国深造。3年后,时年23岁的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却因实验感染了脑炎病毒致终身瘫痪,但他依然坚持读完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
病魔未能挫其志,反而将高士其从一位科学家淬炼为坚韧不拔的科普战士。1930年归国后,受陶行知“科学下嫁”运动与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启发,他于1935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普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鲜有的以科普为终身职业的学者。
当时的中国社会,基础生物学知识与卫生常识极度匮乏。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微生物学家之一,高士其将显微镜下的细菌世界讲给民众,反复推敲创作内容,直至达到让广大读者都能听得懂的传播效果。这种扎根大众的表达智慧,让他的作品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
提出“把科学交给人民”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高士其以科普实践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他的创作遵循科普的自然属性,传播科学知识、服务人民生活。他帮助大众认识细菌的本质特征,掌握防御病毒的方法。在延安时期作为红色科学家、科技界的代表,他发起创立边区首个科技社团“国防科学社”,力推科学大众化运动,普及防空防毒防疫及救护等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卫生知识。
此外,高士其还将社会现实嵌入科普作品,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1935年至1937年是他的创作高峰。其间,他完成的百余篇科普文章中,抗战题材占比高达60%。他以细菌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科学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以笔为刃引导青年寻找民族希望。当时众多青年正是读了他发表在《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刊物上的文章,才坚定地踏上了革命道路。
在高士其看来,科普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传递,而是凝聚社会力量、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后,科普事业开启崭新篇章。作为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力与引领力的科普先行者,他的科普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创作范畴,上升到对整个科普事业的指导层面。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国家正面临着高达80%的文盲率与工业化建设迫切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高士其应声而动,接连创作了《青年们要更加努力向科学进军》《5亿农民要学科学》等系列作品鼓舞人心,筑牢向科学进军的社会基础。
在《5亿农民要学科学》中,他提出“把科学交给人民”的科普理念,提倡让科学真正为农民服务。从1949年到1965年,高士其创作了60多万字的科普作品。这些丰硕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科普“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的深刻诠释——紧扣国家需求、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深深扎根于实践土壤。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火种
“高士其爷爷”这个充满温情的称谓,承载着亿万青少年对他的深切敬爱,更凝结着他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倾注的热忱。那颗由他点燃的科学火种,穿越时空,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灼灼燃烧。
高士其曾说,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多么需要一支科学大军,而青少年是科学大军的后备力量。上万封全国各地青少年写给高士其爷爷的书信,构建起跨越代际的鲜活科学对话。这其中,既有“想当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也有“请教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真诚发问,更有“遇到困难就想起您如何与病魔、困难作斗争”的真情流露。而每封回信都承载着高士其的郑重期许:“珍惜时光,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建设祖国时刻准备着”“要不懈努力、坚持钻研,认真观察、分析与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孩子们的勉励与指引。
高士其将青少年视为科普的重点对象,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写给青少年的。在《科学诗》序言中他明言创作初心:“不是为炫耀文采,也不是简单传播知识,而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种子,让他们长大后攀登科学高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高士其看来,“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半个世纪以来,他笔耕不辍,写下数百万字脍炙人口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等,让科学的种子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为繁荣科普创作,他呼吁文学家要为孩子们多写科学读物,他的倡议直接推动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建立。
从笔尖流淌的科学故事,到校园涌动的学习热潮,再到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足迹,“高士其爷爷”早已超越个体称谓,升华为不朽的精神丰碑。这座精神丰碑上,镌刻着“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初心,更闪耀着“用生命点燃科学火种”的永恒光芒,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在求真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