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机器人在智能仓储超市里理货、售货;AI智能陪练实时捕捉用户动作,精准指导“八段锦”健身招式;电脑刺绣机化身“魔法画笔”,只需片刻,便将个性化图案绣于布包之上……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区”内,记者看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不仅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服务体验,也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服务模式,让高科技真正温暖日常、惠及生活。
在石景山展台,一家无人值守的智能超市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顾客通过扫描平板上的二维码选购商品并完成支付后,一台配备超长机械臂的机器人随即启动。它自主移动至相应货架,精准识别目标商品,然后平稳地将物品递至顾客手中。整个过程流畅高效,用时不到30秒。
“我们构建的是一套7x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智能仓储超市系统。”北京小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隆介绍,该系统中,机器人具备自动充电、智能补货和高效拣选等功能。依托高精度视觉识别技术,单台机器人每小时可完成拣选操作超过30次,显著提升了仓储作业效率。目前该智能超市已在北京、常州和深圳投入使用,并已拓展至海外市场,成功落地日本。
刺绣机到底有多智能?展厅现场,一台电脑刺绣机正有条不紊地在布包上绘制图案。
“该设备的核心优势在于支持个性化定制,可自动生成图案,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秦思柳说,通过将智能制版、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刺绣工艺深度融合,该技术为服装缝制实现个性化定制开辟了新空间。目前,这款产品已出口至美国、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技术在服务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健康生活的数字化边界。
在中国移动展台,AI智能陪练产品“天天八段锦”成为了观众的热门“打卡点”。用户只需站在电视屏幕前,跟随AI教练演练八段锦动作,系统即可通过内置摄像头实时捕捉动作,经云端算法完成姿态评估与智能打分。
在屏幕上,记者看到,用户不仅可以更换多种虚拟人物形象,还可选择多样化的训练场景。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工作人员说:“我们致力于让‘智能’助力健身,让运动变得更有趣、更具互动性,共同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智能技术在跨语言交流领域也大放异彩。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台前,众多观众正驻足体验一副黑色AR翻译眼镜。该眼镜镜片厚度仅0.4毫米,相当于银行卡厚度的一半,却支持100多种语言的实时互译。
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张洪达介绍,这款眼镜整机重量为49克,续航时间可达8小时。借助360度声源定位与神经网络降噪技术,它能够在嘈杂环境中精准识别不同说话人,确保翻译更加准确。
如今,这款设备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展。除了适用于跨语言沟通场景,还可作为科技辅具服务听障人士。“通过实时显示对话字幕,它帮助听障者实现更顺畅、更自主的交流。”张洪达说。
展区里,AI机器人熟练地制作煎饼果子,六自由度超轻量仿人机械臂轻松举起5千克哑铃……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智能科技与服务行业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创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