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霁明:用眼睛“倾听”电网“心跳”

2025-09-12 15:33:01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科技日报通讯员 单宋佳

9月初的浙江宁波,暑气尚未完全消散,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的办公楼上。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早已换上工装,穿梭在自动化主站机房的设备间里。他走路不快,眼睛却始终盯着一排排机柜,时不时凑近屏幕查看运行参数。

从1999年入职参与宁波电网首个无人值班变电站改造,到2001年首次接触宁波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再到如今成为公司首席专家,张霁明的26年职业生涯,恰是宁波电网从传统向智能跨越的生动缩影。2025年,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让这份与电流、代码为伴的坚守有了更厚重的注解。

“就是干多了、看多了而已”

3岁时的一场疾病,让张霁明的世界失去了声音。上学时,他靠抄同学的笔记学习。参加工作后,别人用耳朵捕捉设备异常声响,他只能用眼睛“倾听”电网“心跳”。

“厂家工程师来调试设备,我就挤到最前面,盯着每个操作动作,把步骤记在本子上。”张霁明说。

听力不便,让张霁明养成了极致专注的习惯。他能从设备闪烁的故障信号灯里,快速锁定问题所在;能通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准判断故障原因。同事们都称他是“人肉扫描仪”,他却摆手道:“哪有什么特殊本事,就是干多了、看多了而已。”

在张霁明看来,创新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发明。2019年,民晏线路突发故障,他带领团队迅速启动自主搭建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系统自动完成故障定位、隔离、供电恢复,整个过程仅用了50秒。“放在以前,这种故障至少要50分钟才能解决。”至今回忆当时的场景,张霁明仍难掩激动。

如今,这套系统已覆盖宁波972条线路,将停电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秒级。不仅如此,面对数智化浪潮,张霁明带领团队研发的AI调度自动化信息联调技术,让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数据校验,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准确率。

“电力工作没有小事,一个小数点的提升,就可能意味着几千户人家少停一次电。”他说。

“让更多年轻人成长起来”

走进张霁明的办公室,桌上一个蓝色文件夹格外显眼。翻开文件夹,里面贴满了便笺纸,上面记录着每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有了它,再琐碎的细节也不会被遗漏。”张霁明说。入职至今,这样的便笺纸,他已攒了4000多张。他把便笺上的技术经验整理成小册子,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更多年轻人成长起来。”抱着这样的想法,2017年,张霁明牵头成立“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行“启航—领航—蓄水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有个“铁规矩”:当天发现的故障必须当天解决。起初,不少年轻人觉得这份工作又苦又累,不愿加入;但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越来越多的人被张霁明的执着打动,主动申请加入工作室。

如今,工作室已培养出1名省级专家、2名市级专家。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张霁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城市夜景,眼神里满是欣慰。“电力人的作品很特别,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而是这万家灯火。每次值班时看着这些灯光,就觉得这辈子干电力,值了。”他说,“我想在退休前,实现宁波电网自动化全覆盖,让电网变得更智慧、更可靠,守护好这满城灯火,守护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