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九月的陇原大地,秋阳正好。在甘肃清水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微风拂过,麦浪翻涌,空气中满是丰收的甜香。村民们握着饱满的麦粒,脸上笑意盈盈。这喜人的收成背后,离不开一位农业科学家40年的付出。他就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
从童年“一碗稀粥分三顿喝”的苦涩期盼,到培育出46个助力丰产的小麦品种,他用科技破译小麦丰产密码,让西北旱塬年年都有好“丰”景。
前不久,鲁清林获评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
“让乡亲们不再挨饿”
1963年,鲁清林出生在甘肃农村。童年时期,“一碗稀粥分三顿喝”的日子,让他早早体会到粮食的珍贵。每当看到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口粮愁眉不展,鲁清林就会蹲在田埂上发呆,默默期盼:“要是小麦能多结几粒籽,该多好。”
这份朴素的愿望,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85年,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鲁清林,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的团队,随即踏上小麦育种征程。“我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让乡亲们不再挨饿。”鲁清林说。
育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掌握前沿育种技术,弥补理论知识短板,鲁清林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记录数据,夜晚则挑灯苦读,“啃”专业书。
40年来,鲁清林每年有200多天扎根在田间,裤脚总沾着泥土。试验站成了他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家”。每到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天还没亮,他就已蹲在地头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变化。同事说:“只要小麦在生长,就能在田里见到鲁老师。”
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鲁清林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小麦育种专家。
“科研成果要长在麦田里”
甘肃陇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一旦暴发,轻则导致小麦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无数农民因此遭受巨大损失。攻克小麦条锈病,成了鲁清林的头等大事。
为找到对抗条锈病的方法,鲁清林和团队踏上寻找抗病种质资源的征程。十几年来,这支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引进了上万份小麦种质资源。面对海量的资源,他们耐心筛选,最终挑选出千余份抗病材料,建成了我国最大、最全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
然而,如何将抗病基因与丰产特性完美结合,成了新的难题。无数个日夜,鲁清林“泡”在实验室和田里,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终于,他创新育种思路,在国内率先运用国际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与持久抗性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主持育成了“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6号”等多抗丰产类型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从源头控制了条锈病,让我国抗条锈育种技术达到了领先水平。
2022年,鲁清林培育的“兰天36号”在甘肃清水进行测产,亩产达到714.3公斤,刷新了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
“科研成果要长在麦田里。”鲁清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科研成果只有真正走进田野、惠及农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因此,他常年奔波在甘肃的各个乡村,为农民举办小麦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他们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
春耕时节,在清水县的麦田里,经常能看到鲁清林忙碌的身影。村民刘保录每次见到他,都会上前请教:“鲁老师,快帮我看看这麦苗长得咋样?”鲁清林耐心地给出建议:“苗齐根壮,长势不错,但后期的肥水管理还得跟上,这样才能保证高产。”在他的指导下,当地许多农户的麦田都实现了苗匀行直、高产稳产。
近年来,面对小麦育种现代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优质化的趋势,鲁清林积极调整育种思路,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努力提高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推动甘肃小麦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据统计,他和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超70亿元,带动数十万农户脱贫。
如今,62岁的鲁清林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40年风雨兼程,他用科学家的严谨与专注,守护着陇原大地的丰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