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董擎辉
9月10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召开学术交流会,专家学者聚焦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耐盐碱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为寒地盐碱地综合利用注入科技动能。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因pH值高、土壤结构特殊,一直是农业生产的“硬骨头”。此次会议精准锚定前沿技术和产业需求,邀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专家,围绕“寒地苏打盐碱地水稻基因挖掘”“盐碱地改良技术优化”“耐盐碱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们不仅分享了耐盐碱作物育种的前沿成果与技术突破,更结合黑龙江实际,交流了技术落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的实践经验,为盐碱地治理凝聚起“育种+栽培+改良”协同攻关的共识。
在东北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与齐齐哈尔分院科研基地,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齐粳 8”的表现成为焦点。在pH值达9.2的盐碱地块上,该品种的长势、分蘖及产量性状均展现出优异的耐逆性,让与会人员直观感受到种质创新的力量。在同步考察的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耐盐碱模拟鉴定试验点,更构建起科学评估品种耐逆性的“试金石”,为筛选适宜寒地盐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次会议集结了东北中心9个科研团队、7个试验站的30余名科研人员及相关负责人,通过“学术研讨+实地观摩”的模式,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对接的平台。这不仅让科研人员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与前沿进展,更推动形成跨单位、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东北中心优化科研方向、提升攻关效能奠定基础,为推动耐盐碱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