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9月12日至13日,2025生物制造全链条标准化研讨会暨生物智造标准化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幕。百余位国内外科技及标准化专家学者、政府代表与企业界人士齐聚,共探生物制造全链条国际标准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昌平区政府等联合主办,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等承办。
生物制造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预计2050年将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三分之一。当前该领域缺乏统一标准体系,阻碍数据汇聚与成果产业化,此次大会是我国首次系统性联合研讨全链条生物制造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推动该领域标准化、构建全球规则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
会上,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及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人同台,聚焦“基因设计—生物制造过程—产品安全”全链条数据不互通问题深入研讨,这也是国际标准化体系内多个技术委员会首次集体聚焦生物制造,探索跨领域协同,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明确三大目标:构建全链条国际标准新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孵化3至5项中国主导的高优先级国际标准提案。
中外各方达成共识,将以标准化为抓手加强合作,推动“数据驱动研发”串联生物制造全产业链,加速新医药分子、新食品原料等领域产业创新。会议期间还设分论坛、企业论坛,并组织考察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未来,此举将助力昌平打造北京合成生物制造先行先试示范区,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制造产业注入活力,推动其向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