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伍鲲鹏 吴燕霞 赵佳乐
坐进汽车后只要说出需求,车辆便可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开启座椅按摩,并播放轻音乐。与此同时在数公里外的住宅内,及时自动打开的空调和拉开的窗帘也正迎接主人的归来……
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国再次向全世界展现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过去只能机械执行单一任务,现在的汽车可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功能。”长安汽车产品经理郝晨烨在智博会长安展馆说。
这辆能简单“思考”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层出不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还有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中国积极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持续寻求智能产业的国际合作。在本届智博会上,中国再次阐明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方向和决心,展现了中国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的诚意和愿望,给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国各行各业目前都试图将人工智能纳入产业发展版图,这一理念为国际合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德国人工智能企业ComPro GmbH总经理斯蒂芬·斯普林克说,“作为一家提供人工智能集成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我非常看好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前景,我们公司已经和很多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中国一贯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在本届智博会上,智能产业的新动态同样展现出这一趋向。
作为全球聚焦超声技术领军企业,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受邀参展。公司自主研发的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可将超声波聚焦于体内组织焦点处进行治疗,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目前我们公司的设备已出口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患者超33万例。其系列设备已在国内3000多家医疗机构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80余家海外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今年3月,我们还完成了世界首台国际5G远程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帮助肯尼亚患者恢复健康。”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徐庶说。
盲文点显器打破盲文阅读困境,智能睡眠灯无感检测身体健康,仿生机器人辅助病人实现康复……智博会上的众多热门展品,彰显中国不断推动智能设备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意愿。
“机器人并不是披着钢铁外壳的冰冷机器,科技创新必须要有温度。”重庆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品牌运营负责人奚娥娥在智博会上表示,未来他们要让更多创新产品覆盖居家、健康、户外等场景,共同推动实现中国智能技术的普惠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