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能源技术专场举行

2025-09-13 20:15: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能源技术专场在北京举行。本场发布会聚焦我国能源领域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转化成就,集中发布了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推荐的海洋蓝色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退役新能源组件的热解处置技术、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三项具有前沿创新突破、产业示范意义的能源技术成果。活动现场同步举行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数字展品库入藏仪式。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如何高效捕获低频、不规则的海洋能量,一直是技术瓶颈。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发布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技术,为破解该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海洋能具有频率低、分布广和环境复杂等特点,制约了其大规模开发。”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说,该所研发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对低频波浪能的高效俘获,其核心优势在于结构简单、环境适应性强、材料成本相对低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建民认为,该技术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相结合,实现多能互补,他说,“有望以此为基础构建新时代的智慧海洋物联网,高效利用海洋能源、生物等资源以及全方位获取辐射、污染、洋流和海疆安全等信息。”

随着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设备的“退役潮”即将到来。如何实现这些组件的绿色、高效、高值化回收,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华北电力大学陆强教授团队研发的退役新能源组件绝氧热解处置技术,为解决该痛点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这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循环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评价该项目时说。华北电力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牛东晓认为,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处理能耗高、品质差等瓶颈,可在绝氧条件下高效、低能耗解离退役组件,实现了退役组件全量高值利用,“其成果已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并在多地成功示范推广,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强分享了该项目产业化的最新进展:“目前,我们设计的退役新能源组件热解系统已在全国十余个省份得到应用,实现了年处理数万吨退役新能源组件的目标,验证了技术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新能源发电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精准预测发电功率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消纳效率的关键技术。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依托多级降尺度区域气象大模型技术,将场站级气象、风电功率预测准确率分别提升了15%、10%,显著增强电网调度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朱继忠评价说:“预测精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都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系统安全效益。这套系统通过融合气象学、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为电网调度提供了更为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

深圳能源集团智慧能源领域首席专家陈正建说,该系统通过减少预测偏差带来的弃风、弃光现象,优化发电计划排产,有效提升电网对波动性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