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9月17日,记者从荣耀获悉,进入9月,该公司启动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覆盖21个省(区、市)、27个城市的120多所高校。
校招现场,AI展区成为焦点。学生们在“工位超前预览”快闪区试坐体验职场环境,同时通过YOYO AI工具优化简历或制作PPT——从“YOYO一语问屏”解读行业报告,到“荣耀互联”实现跨平台文件传输。
根据荣耀披露,今年,他们在AI岗位数量较2025届飙升25%,涵盖AI视频、AI媒体、大模型、AI性能、NLP、机器学习、搜索推荐、运动规划等方向。
数据背后是深层次的品牌辨识度。有体验者感叹:“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这是在帮我们提前适应AI职场。”
事实上,荣耀今年的校园招聘已远远超越传统“找工作”范畴,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帮助学子“找成长”,这一更高维度。
陈林“找成长”的故事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注脚。这位上海交通大学2024届博士生在毕业择业时曾深陷迷茫,面对新能源车、低空经济或留校搞科研等抉择一度焦虑不安。但作为一个“95后”,他内心深处对于《机动战士高达》模型的热爱从未熄灭。
“我摸着‘高达’的头,问它该怎么选。”他回忆道,“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其实内心早已有了答案。”最终,这份童年的热爱指引他加入了荣耀机器人团队。
加入荣耀后,陈林凭借着这份驱动童年的情怀,在短短半年内开发出的运动算法,将机器人的速度提升至4米/秒,一举突破了行业纪录(该成绩甚至高于机器人马拉松冠军3.3米/秒的最高配速)。
这一源于热爱的突破在荣耀400系列发布会上,荣耀CEO李健用以诠释公司的科技人文主义理念:“驱动机器人的不仅是冰冷的算法,更是那份燃烧的热爱。荣耀希望让年轻人能够坚守初心,在各自专业的领域里实现价值的爆发。”
在荣耀“挑战者、成就者、探索者”的人才观引领下,年轻员工在构建AI终端生态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突破,陈林的案例并非孤例。例如,2022届加入的叶同学勇于挑战折叠屏铰链研发中的既有结论,硬核推动组装精度达到了0.001毫米的极限边界。而2021届的Jeff则主动请缨开拓海外,从零开始为荣耀构建起在约旦的销售渠道,仅用三年时间便助推品牌问鼎当地市场销量榜首。
上述实例绝非偶然现象,它们是荣耀致力于为年轻人打造“将热爱转化为成果”平台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平台中,技术是坚实的基础支撑,人文关怀则是滋养成长的沃土。
荣耀所强调的“双向奔赴”与“共创共赢”,其深意在于将品牌信仰“释放潜能,自由翱翔”根植于实战培养机制之中。
正如荣耀在Magic V5发布会上所阐述的——科技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用户,支撑个体突破自身极限。
从叶同学挑战精度极限,到陈林创造速度奇迹,这些案例正被不断凝练和转化为荣耀的品牌表达,并向外界传递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荣耀正努力构建一种赋能年轻人成长与创新的企业范式。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