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随着mRNA疫苗的应用,纳米脂质体(LNP)包裹技术为人们所熟知。脂质体不仅能够保护核心成分(易降解的mRNA等),还有望通过分子设计获得“精准靶向”的能力。
业内认为,纳米脂质体犹如“运载火箭”,可以把药物的有效成分精准运抵目标器官。然而作为创新药物的一部分,一个安全性高、有效性强的脂质体“运载火箭”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
“我们开发的纳米大模型平台(NanoForge)集成了人工智能、量化模拟、高通量等能力,可为开发者提供高效的构建能力。”近日,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入驻企业剂泰科技正式发布了共性研发平台,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表示,这是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纳米递送平台,旨在为园区入驻企业及相关研发企业提供服务,助力新药研发效率的提升。
据介绍,这一平台拥有1000万种以上的脂质结构,10万个可做模型训练的数据点,能够实现人体内肝、肺、免疫器官、心脏、肌肉、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8个器官或组织已识别的LNP靶向递送,获得授权和已备案专利申请共计超过100项。
该平台以系列垂类人工智能基础模型为底层架构,覆盖纳米材料开发周期中分子生成、特性预测、实验设计、处方优化和专家验证的各个关键阶段,可跨功能并行运行,并实现小分子纳米材料优化、预测脂质和脂质纳米颗粒20种关键物理化学和功能特性。
剂泰科技人工智能创新负责人王恺介绍,与其他大模型的数据库不同,NanoForge数据既包括AI预训练数据(化学库、基因库、蛋白结构库等),也包括利用AI技术从头设计第一个脂质的精准算法,可挖掘脂质体的形成规律并将其编写成计算机读得懂的“脂质语言”,最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脂质库。
为对平台开发进行链条式赋能,剂泰科技自主研发了首个纳米递送人工智能体作为平台的智能接口。赖才达介绍,通过智能体,开发者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或结构化查询,就能够引导基于脂质的递送系统发现、评估和优化。智能体有能力理解任务、分解任务、激活基础模型、调用数据集,直接连接精选脂质库、内部筛选数据及专利、学术文献等资料来源,集成多个模型的输出数据,基于特定领域的规则应用结构化推理,并以透明的逻辑及科学可追溯性交付结果。
据介绍,在NanoForge平台的支撑下,研究团队可以在智能体的引导下,直接接入高通量的筛选系统,实现从计算机设计到体内验证的端到端闭环优化,通过真实世界的生物实验对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进行快速验证及完善,以“设计-学习-验证”的闭环过程大幅缩短开发时间。5年来,10余个管线项目在该平台赋能下产出了7个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一个新药进入预申请阶段。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