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医生,我老是头晕。”
“阿姨,您是不是经常低头?”
“是啊,我有颈椎病。”
“这就对了,颈椎病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您坐这儿放松,我帮您按按。”
9日,科技日报记者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来到新疆吐鲁番市广汇社区。彼时,医疗队队员、吐鲁番市人民医院骨伤康复科医生胡宏志正一边为患者按摩,一边耐心解释。
胡宏志来自一支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作“毛医生”的特殊医疗队。虽然队员们来自不同科室、叫着不同名字,却操着同一口“湘普”,带着同样的医者仁心。
“毛医生”,何许人也?
2023年5月,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医疗队62名成员跨越千里,把医疗服务和温暖带到了吐鲁番的百姓身边。吐鲁番市卫健委党组成员、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医疗援疆组组长戴亮介绍:“患者们总会问我们叫什么名字。虽然大家的名字不同,但他们知道这些医生来自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派来的医生,是党中央关心他们的医生,所以亲切地称我们为‘毛医生’。”
就这样,“毛医生”这个带着温情与敬意的称呼,成了湘疆情深的见证。
吐鲁番市副市长、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周亮介绍,援疆医疗队每批次45人,服务时长一年半,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些来自湖南省三甲医院的精英骨干,包括众多教授、副教授和医学博士,他们迅速适应吐鲁番的实际情况,发挥专业特长,每周坚持深入社区村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他们持续推进“看病润心”行动,累计惠及群众3.4万余人。
义诊行千里 仁心润边疆
“最远去过托克逊和鄯善,距离达180公里。”来自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现任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生孟胜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今年2月28日来到新疆,她已在这里服务半年多。“无论多远,我们都要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从城市社区到偏远的大山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吐鲁番每个角落。
“来之前想象的是火焰山,来了之后感受到的是火一般的热情。”孟胜君说,当地群众对健康的渴求和对医生的信任,让每位队员都深感责任重大。
60岁的维吾尔族阿姨以古丽·热西提高兴地说:“以前看病要跑很远,很多专业的话也听不懂。现在,湖南的援疆医生来到家门口,亲自教我们怎么治病、怎么预防,还有翻译帮忙,真的很贴心。毛医生,亚克西!”
从“输血”到“造血”
为了让医疗援疆发挥长远作用,自2023年起,医疗队创新推出“红石榴·湖南援疆‘毛医生’”工作品牌。援疆方式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从“短期支援”向“长期共建”转变。
通过“以院包科”“师带徒”等模式,医疗队不仅注重“输血”,更强化“造血”。两年来,他们带领当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5项,其中170项填补了吐鲁番地区空白,7项填补自治区空白;通过签订16个“团队带团队”协议科室,培养151名学员,其中38人被列为后续重点培养对象,逐步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当被问及离开时最舍不得什么,孟胜君的回答令人动容:“是这里的人。”美食和风景固然迷人,但更让人留恋的是与当地同仁并肩作战的深情,是义诊时群众拉着他们说“你们又来了”的感动,是那份淳朴真挚的医患情谊。
一批批“毛医生”来了又走,但湘疆之情却愈加深厚。正如石榴籽紧紧相抱,这支带着毛主席家乡深情的医疗队,正在“火洲”大地上续写着新时代援疆故事的动人篇章。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