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9月16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仰望星空 智创未来——天文馆的传承、创新与全球合作”论坛在北京天文馆开幕。来自中、英、美、德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位馆长、天文学家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天文科普事业发展之道。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主持。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在致辞中明确三大发展方向:“要坚守初心传承科学精神与观天探宇遗产,拥抱变革以新技术创新科普模式,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刘晖亦强调,需通过传承传统、创新方法、深化协作,推动世界天文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亮点纷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刚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的银河系探索》为题,展示了基于该望远镜巡天数据的突破性成果,彰显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全球影响力。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舒赫拉特・叶赫甘别尔季耶夫分享了该国从古代天文台到现代天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强调天文学的文化多样性与国际合作价值。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马库斯・波塞尔博士通过视频演讲,介绍了IAU全球天文教育项目框架,为国际资源共享提供指导。
开幕式后,“穹顶星光——天象仪与天文馆世纪巡礼”“探日逐梦 共绘璀璨——中国现代手绘太阳黑子百年纪念展”同步启幕。前者以1957年蔡司天象仪与1976年国产大型天象仪为核心,勾勒天象仪百年发展轨迹;后者通过近百年手绘观测记录与仪器,弘扬天文工作者奉献精神。
据了解,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后续将围绕沉浸式演示技术创新、国际科普教育协同、天文与文化融合三大主题开设专题论坛,近30位专家将深入探讨数字化未来、资源共享等议题。中外专家纷纷表示,此次论坛搭建了宝贵的国际交流平台,将为全球天文馆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