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浙江丽水的青山绿水间,一座以“乡村共富”为使命的特殊学院正吸引着全国目光。由中国农业大学与缙云县共建的缙云乡村共富学院,通过“党建联建+智力赋能+产业反哺”的创新模式,不仅为山区县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路径,更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人才培育的标杆。
党建联建筑根基:校地合作开启共富新篇章
2023年5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正式挂牌。这一合作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践——学校将缙云县作为首个县域创新试验田,以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为突破口,构建起“高校智力+地方实践”的协同机制。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保明表示:“学院打破了传统培训‘纸上谈兵’的局限,通过党建纽带将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治理经验深度融合。”
截至2024年底,学院已承接陕西、安徽、福建等地1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784人次。这种“跨省联动”的培训模式,使缙云经验走出浙江:学员们带着“产业振兴五步法”“村庄治理三步走”等实操方案返乡,在黄土高原、皖南山区落地生根。
双导师制破难题:明星书记与学术大咖共育人才
“过去村支书培训多是听报告,现在我们是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安徽参训学员王建国在结业擂台赛上展示的“茭白产业升级方案”,正是学院“双导师制”的成果体现。学院独创“1+1+N”师资体系:11名顶尖院校专家提供理论支撑,13名本土“明星村书记”传授实战经验,形成“理论-实践-再创新”的闭环。
这种模式催生显著成效:2023年9月,6名农大教授与6名本土导师对30个村开展“师徒结对”,通过定期现场指导、每季专题研讨,推动溶江乡新西坑村从年收入5万元跃升至2023年旅游增收51.45万元;双溪口乡东里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葡萄种植,一年增收超30万元。正如李保明在相关开班式上所言:“我们教的不是PPT,是踩着泥土长出来的真本事。”
五维振兴强内核:现场教学链激活产业动能
沿着缙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路线,学员们能实地探访“五彩农业”的生动实践:红色杨梅园、白色茭白田、黄色黄茶种植基地、灰色缙云麻鸭养殖基地、黑色梅干菜加工厂构成的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在梅干菜机械化生产车间,学员们见证传统手艺如何变身标准化产品,远销15国;在“缙云烧饼培训基地”,他们学习非遗技艺如何孵化出千家连锁店。
学院独创的“菜单式”课程体系更显匠心:基础课夯实党建实务,特色课由村支书现身说法。2024年11月,9名农大教授回访时发现,30个结对村均实现产业升级,其中12个村形成“一村一品”特色IP,8个村建成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缙云模式再升级:从县域样板到全国方案
随着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缙云科技特派团、教授工作站相继落地,中国农业大学与缙云县委县政府在共富学院基础上,推出一批“共富工程”,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科技特派团通过品种改良、土壤改性、工艺优化、加工增值等技术,促进“五彩农业”产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分别实现县域特色产业、镇域产业联动和村庄集体经济的同步发展,这些成果被纳入教育部案例库,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内容。
“缙云模式的精髓在于让村支书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选手’。”李保明在采访中强调。学院正探索“跨省培训基地”认证机制,有望破解跨省培训审批难题,让更多中西部村支书能系统学习。对于未来,缙云县委书记王正飞描绘蓝图:“我们要把学院建成全国村支书的‘黄埔军校’,让缙云的板龙舞、婺剧非遗与康养产业结合,输出‘文化+生态’的复合型发展方案。”
从山区小县到全国标杆,缙云乡村共富学院的实践证明:当高校智慧扎根乡土,当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这场发生在中国乡村的“双向奔赴”,将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精彩篇章。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