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想象一下,在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上,万吨桥体如时针般缓缓转动,最终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合龙”,是一种什么场景?这一幕发生在9月18日的济南,由中铁六局承建的国内首例管道负载转体桥——“石热入济”配套管网与京沪铁路立交T构梁,经过60分钟精准操作,成功转体90度并跨越京沪铁路,完成了该工程最核心的控制性节点。
“石热入济”,是将山东泰安石横电厂的余热引入济南,实现了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一般的转体桥不同的是,上述转体桥专门为“石热入济”配套管网而建。
但转体要跨越“中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京沪铁路,难度不小。
“京沪铁路平均每几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呼啸而过,行车密度极大。”上述项目负责人李海波告诉记者,在此类“咽喉”地段进行桥梁施工,技术要求极为苛刻。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中铁六局项目团队采用了先进的“管道负载平衡转体”施工技术,打破传统工序,在铁路东侧平行预制桥体时,同步完成供热管道安装、焊接和保温,使整个桥体成为一个“携带着5根管道”的巨大重物。该工艺在国内长输供热领域属首例,同时也是首例载重不平衡转体,成功攻克了高密度行车线下大跨径转体施工的技术难题。
“其难度就好比不仅要推着托盘转身,更要确保托盘上极易滚动的管道同步精准旋转,整个过程对平衡控制、重心把控和牵引力的要求,都呈指数级增长。”李海波介绍,为确保万无一失,该团队量身定制专项施工方案,运用BIM技术进行了上百次模拟推演,实时监测应力、变形和位移,以毫米级精度操控桥体平衡,确保转体全程处于可控状态。
“在京沪铁路旁施工,每一次作业都如同在雷区行走,每一秒监控、每一处防护,都是为了构建绝对可靠的安全盾牌,守护京沪铁路正常行车,保证铁路运营安全,这是我们对安全的庄严承诺。”该项目安全负责人朱健介绍。
“两百多个昼夜,我们与钢筋水泥为伴,与星月晨昏为伍。”现场负责人贾晓阳望着成功转体的桥身感慨,“这座桥转过去的不只是钢铁和管道,更是济南百姓冬日里的温暖与蓝天。”
据了解,石热入济工程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将数千万平方米的稳定清洁热源从泰安石横热电厂引入济南,有效替代城区多处分散燃煤锅炉,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障民生供暖、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