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新疆:乡村蝶变绘新景,产业升级跃新阶

2025-09-18 19:46: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从土块房泥土路到人均收入近4万元的富裕村,从一年一熟的传统种植到机械化助力一年两熟,行走在新疆的村庄与农田,70年来的变化肉眼可见;从低空经济到算力赋能,从研发“大国重器”到电送全中国,置身于新疆的工厂和园区,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开辟产业新赛道。

近日,记者跟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深入城市乡村,实地感受新疆大地的奋进力量。

天山脚下的乡村剧变

从乌鲁木齐市区出发,开车一小时就能到达坐落在天山脚下的平西梁村。20多年来,依托当地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政策支持下,平西梁村成为了新疆乡村振兴的样板。

在平西梁村村史馆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村庄的旧面貌。“住的是土块房,喝的是涝坝水、走的是泥巴路,年轻人都往外跑。”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告诉记者,2004年,平西梁村引进企业,采取整村搬迁的形式开发建设滑雪场,并启动建设村民新居。村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依托日益火爆的冰雪旅游,开起了农家乐、小饭馆。

巴孜尔别克·阿得里打小生活在西梁村,随着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坚定地选择留下来。“我夏天跑旅游车,冬天在滑雪场当教练。我的妻子还开了家抓饭馆。”巴孜尔别克·阿得里说,现在只要肯努力,一年到头都有工作干。

李桂琴告诉记者,2024年西梁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96万元,从事旅游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9%,旅游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凭借过硬的实力,平西梁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头衔。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都有新变化。在石河子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陈学庚向记者介绍了小麦套种新技术、新模式。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探索一年两熟的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出棉花套种精量播种机等配套农机装备,可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种植效率,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新疆制造的硬核力量

新疆地大物博,发展低空经济空间广阔。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通航装备制造产业园,一座座厂房整齐排列。走进新疆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蓝白配色的大型无人机让人眼前一亮。据介绍,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低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该公司收获76架无人机生产订单。

“我们两条生产线已开足马力,年产能可达40架。”该公司生产总监何海涛表示,由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鸿雁大型无人机于年初实现首批交付,目前已在农林植保、物流运输和应急抢险等领域应用。

在距石河子市200公里左右的克拉玛依市,一场由戈壁油城到算力新城的转型正在悄然上演。在该市云计算产业园,新疆七色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彪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新疆畜牧云综合服务平台”。借助强大的算力支撑,平台先后接入十余项农牧业信息化软件,基本涵盖了农牧产业的各关键环节。

克拉玛依市委常委、克拉玛依区委书记张煜表示,克拉玛依积极抢占风口发展智算产业。目前,云计算产业园区已建成6座大型数据中心,智能算力达到1.7万P,算力规模位居西北前列。强大的算力形成了发展强磁场。截至2024年,共有180余家企业(项目)落户云计算产业园。

地处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昌吉换流站,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端站。这条于2019年投产运行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创造了4个世界之最: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换流站里的核心装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由新疆本地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堪称“大国重器”。

在特变电工智能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干式变压器生产车间,只见工作平台上,巨大的机械臂正在按照设定程序有序作业,仓储机器人来回移动精准存取材料,未来感扑面而来。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汉杰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得益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该车间于去年1月正式投产,产能较之前提升了40%。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